居园池,堪比江南半壁风
古绛州绝代风华,谁执牛耳魁首?看上去小巧玲珑的绛守居园池,堪与半壁河山江南园林媲美。翻捡岁月碎片,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将北国园林史册底色涂抹。布满沧桑的小园,却是我国现存惟一的隋代州府花园,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一数,竟为我国北方最古老的园林,祖师爷级别,孤例,堪称一家之园。如今江南“四大名园”之南京瞻园、苏州留园,也都是明朝的“那些事儿”,差了几个辈分。与将相府第花园不同,居园池并非养眼赋闲,是为解决人民用水之苦,从三十里外古堆泉开渠引流,二水散布田间,一水流到县衙后面,不经意间成就了旷世园林,陡令绛州古城锦上添花。
居园池的名字很多也很美,历代俗称“隋代花园”“隋园”“莲花池”“新绛花园”等,但“居园池”最惹人入胜。一个居字将风烟弥漫,本义是蹲着、闲坐,引申指居住。园字平添几分妩媚优雅,池字更是一潭碧水萦绕,何以不舒心悦目。未进居园池内,先得一份清雅,应该感谢隋朝内军将军临汾令梁轨。他为官一任,更体察民情,但见风不调雨不顺,常有旱灾疾苦百姓,城池附近井水又多卤咸,既不能饮又不可浇灌田园,于是将“鼓堆泉”驯服。开12道支渠,浇灌沿途田地,余水流入刺史的“牙城”。从州衙的后面经过,萦绕于街市和城郊,无意之间造就千年古园,何须评论功过是非。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胞弟汉王谅造反,绛州薛雅和闻喜裴文安遂居高垣“代土建台”以拒隋军讨之,因地制宜凿成水池,居中建洄莲亭,旁植竹木花柳,故“豪王才侯”修建“台亭沼池”“袭以奇意相胜”,几经添建修饰,居园池雏型成景。岁月不老,积沙成塔,一千多年的风雨雕饰,历代官府的时尚追求,造就我国北方园林的独具匠心。唐宋时期诸多文人墨客慕名参访,岑参,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咏诗作赋,不乏千古绝唱。留有《岳阳楼记》的北宋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范仲淹,更将“静境合通仙,消阴不知暑”的佳句盛赞。如此居园池千年不败、闻名遐迩,亦当是名副其实。
细读史,水从西北注入园池,形成悬瀑,喷珠溅玉。居园池虽在方寸之间,却内藏无数神奇,入园一游,瞬间阅尽春夏秋冬四季色韵,何其美哉。西侧一片翠竹松柏,每当寒冬时节瑞雪飘飞,雪压翠竹青松,皑皑的白色中露出星星点点墨绿,为冬景。往西一片梨树林,梨花开放如素衣女郎翩翩起舞,东望池水如千幅翠缎飘飘而来,水与花相映,人似在画图之中踏青,为春景。林边一崖陡然壁立,崖上花草野生,小路蜿蜒曲折,人迹至此,惟闻鸟虫啁啾,幽静中飘浮着淡淡清香,为秋景。左边一正方形水池,石砌驳岸,名洄莲池。每逢夏季来临,满池的芙蓉在翠盖的簇拥下随风摇动,搅动一池碧水,为夏景。
我喜水池中子午桥贯通南北,更着意桥中高高屹立的洄莲亭,远望如观蜃景一般。池边芳草、蔷薇、翠蔓、红刺相映成辉。池南井阵形的轩亭,周以直棂窗的木制回廊,香亭居中鳌立,不远处建有新亭和槐亭。渠水穿过望月渠,尽头便是柏枝舒展、浓荫密布的柏亭。人在亭中走,亭随人影动,一亭穿过一亭来,正可谓亭亭相望亭亭联,亭亭隐映亭亭间。又有“苍塘”西望水面,梨树林倒映水中,横贯东西的“风堤”倚渠偎池,亭榭栏杆楹柱随波逐流。如烛光摇曳,似蛟龙缠绕,若灵龟浮波,谁谓不胜江南。置身园池内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古朴典雅,景色怡人;亭榭楼阁,错落有致,配以箫声琴韵,何不忘却尘嚣岁月。
最引历代无数名流雅士翘首以盼的,当是园池里最古老的那一影壁。六角门洞上方,其石刻篆额“紫气无疆”四字,没有几人能够一眼读出,遂朦朦然暗生几分羞怯,才知道古人聪明智慧何其了得,令人亦往往望尘莫及。穿过花径影壁,对面一“嵩巫亭”传为宋代富弼所建,亭前悬挂一楹联,为: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几杆竹几朵花;与良友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其义佛也,道也,还是儒也?全在欣赏者的自我感悟。站在绛守居池园门前,望天空淡淡月光,凝园内沉沉夜色,静静地想到清代绛州籍人士张念祖的《园池台榭》:“十亩园池竹树环,公余六月憩清寒。亭台建置今非昔,诘曲奇文一展看。”一诗读罢,想必心中又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来。
冯建国/文来源: 古运新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