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5-1-5 18:13:29

虞坂坡,千年古道已背影


也许不仅仅是我,或许大多数运城人都不曾想到,我们身边这条穿越中条山通往中原的盐运古道,居然被誉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的、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人工道路。”又是一个中国之最,运城人当为之傲也。这便是虞坂坡,俗名三桥坡,亦称虞坂古盐道,位于中条山北坡。由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至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全长约8公里,传说为大禹所凿,因在古虞之地,故称虞坂坡。《山西历史地名录》载曰:“虞坂……相传舜曾都于此,故名。”有诗称之为:“禹凿开盐坂,虞关借石岭。”堪称祖宗级别之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壮哉。

风萧萧,车粼粼,谁识古道艰辛?《安邑县志》载道:虞坂古道“在中条山二郎峪五里,虽为南北通道,石崖险峻,车不双轨……自上至下,七山相重。”至明正德八年,时任盐运御史的张士隆,眼见古道坡陡路窄,常有车毁人亡事故发生,悲民哀民之情顿生,遂开山凿石,加宽降坡,使“深一丈,阔倍之”,较之前大有改观。如今行走在虞坂古盐道上,瞬间便会产生追寻历史的声音,千年的沧桑岁月化作一首哀婉长歇,韵律洒落在古盐道上:因为那每寸石板之上,都刻满了历史风尘的蹄印,“伯乐相马”“假虞伐虢”“唇亡齿寒”等精彩典故,早已将古道浸染固化。

一道山风吹过,满山遍野草木摇曳,将历史深潭吹皱,最值得记忆的是那座锁阳关。锁阳关,高山遮阳,深壑弥阴,闻之心底发凉。走近,但见关楼虽不雄伟却亦坚固,傍山临壑,孤立独耸,为出晋入虞战略关隘。何者高人寻此绝境,望山千仞,俯壑百丈,只是千年风雨霜雪过后,当年倩影剥蚀消逝殆尽。如今早已崩榛塞路,狂蔓漫径,酸棘黄叶落地,松槐衰枝伸天,唯“古锁阳关”四字依见峥嵘。洞旁雕一副联曰:“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可谓气壮山河。北面刻“虞晋分野,平安通衢”八个大字,蕴涵地理方位和对车马行人的良好祝愿。
何处去觅“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极致?请来此地一鉴,百味艰辛尽尝。门洞曾留残迹,后经重新,难免缺少历史沧桑气息,只是脚下深槽车印依然不屈。白色墙壁上书有一首长诗,是著名诗人元好问的《虞坂行》。“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踪深一尺。”只开篇两句,便把古盐道的险峻和人马的艰难情景,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元好问这个名字容易记起,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一生中数次穿越古盐道,前往中原地带投亲访友,留下这首千古绝唱。

眼前这条运盐古道,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将千百年来的历史书写。凿在半山腰中的“青石槽”,绝不亚于当代太行山里的“红旗渠”。出“锁阳关”南200米至“小鬼额头”下,一段开凿在陡峭的石崖边上的险道,就是闻名遐迩的“青石槽”。山势陡峭,道路曲折,马蹄窝与车辙印痕清晰可见,有吟诵之声隐隐传来:“青石槽,槽石青,一步一槽如天登。”一句民谚道来,将青石槽险境情形刻就,而著名的伯乐相马的典故,便是在这段路上诞生而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是韩愈之言。而我要说的是,虞有运盐古道,才有伯乐相马。诵之不由得感叹世事无常:古迹可以消亡,文化却是不朽。

数次穿行在虞坂古道上,只当名胜古迹踏访,通向三门峡的高速公路,早已让古道相形见绌数十个世纪。此时四周沉寂冷漠,脚下荆棘横生,两行车槽沟,一行蹄窝印,见证了古道时代的久远,曾经的繁荣让我们肃然起敬。再次回望过去,蹙蹙然十里险途,荡荡乎千年烽烟,积数处成语,传多种典故,吾谓之天下第一古道路,有谁堪与争锋?佇立锁阳关上,青石槽在萧瑟的秋风中明灭闪烁,可记否“假虞伐虢”的两次借道,旌旗猎猎,战马嘶鸣,是何等的壮观,行走的就是脚下这条虞坂古道。睹物思旧,触景伤情:但愿虞坂古道长存,历史不会重演,从此莫再留下千古笑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虞坂坡,千年古道已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