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郭村村里无郭姓
郭村现存的古建筑老爷庙
河津城东十里有个大村子叫郭村,南邻汾河之滨,东接寒窑景区,西连永合两村,北面三崖环绕,像一把椅子圈。村南侯西铁路、108国道东西方向穿行而过。全村现有人口4200余人,下设10个居民小组,土地面积67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3600余亩,是个传统的农业。郭村何时建村已无据可考,从现有资料看,明代为黄村里郭村,清代为百黄里郭樊铺,可见其传村古老。据清光绪版《河津县志》记载,古时,郭村距离河津老城为十里,明万历年间,距城东十里设有铺递,名为郭樊铺,也就是驿站的意思。
郭村虽以“郭”为村名,但村内却无一人姓郭,现村内以姓王者居多,杨姓、武姓、杜姓、高姓其次,还有赵姓、张姓、侯姓。与郭村东邻的修村反而有郭姓。
郭村旧时村南村北有塔,村内村外寺庙甚多,据查,有二郎庙、娘娘庙、小爷庙、老爷庙等十多处。据记载,元至正年间,所建的“千佛寺”就在郭村村南,且规模较大,占地十多亩,但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寺院”的名称。其它寺庙、塔也尚留无几。村内最古老的建筑当属老爷庙,2013年村民王文安组织发起,热心村民捐资十多万元重修,2014年农历四月初一村内古会时竣工,村民锣鼓喧天,以资庆贺。
郭村老爷庙属武庙,关老爷显灵的传说在当地流传已久。相传,很久以前,郭村的习武之人阻挡了北山贼人的财路,他们伺机报复并扬言要血洗郭村。恰在农历四月初一这天,一伙贼人骑马抡枪、杀气腾腾从北山下来要进郭村行凶。当行到村北老爷庙时,只见庙前撒出了一条红线。凡跃过红线的均人仰马翻,再试依然如此。贼人们见势不妙,纷纷撤离再也未犯。事后,村人心存疑惑,到庙内一看,只见关老爷塑像上汗水淋淋,大家才知关老爷显灵保佑了村民。从此,每年的四月初一,村民们都敲锣打鼓,搭台唱戏祭拜关老爷。由此也逐渐形成了四月初一的古庙会。
郭村属汾河河槽地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社会各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交通、通讯条件变化很大。目前,除传统农业种植外,大棚蔬菜、养殖业、加工维修业、建筑业都有较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村民十分重视子女教育,每年都有数名农家子女升入大学,村里都给予奖励和鼓励。
郭村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急公好义。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郭村不少仁人志士积极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县志有记载的革命烈士郭村就有九位,分别牺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他们分别是杨金庆、王电文、武得运、王安泽、王成娃、王如国、王志华、王九国、王瑞等。还有王贵丰、王效武两位革命前辈先后于1935年、1937年参加山西决死纵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解放后,均担任准团及团级以上职务。
郭村文化氛围浓厚,有“文化村”的雅称。村里爱好书法、戏剧、音乐、体育的大有人在。郭村演唱团乐队的实力水平在全市村级堪称一流,每年都要为村民演上几场,不少优秀节目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前些年,当地曾举办过面向全市农村的蒲剧演唱擂台赛,前几名选手多出自郭村。郭村鼓乐队、戏班子也是名声远扬,主要为红白事服务,召之即来,高质量服务。郭村的太极拳参与者有百余人,多次参加市上的比赛,取得了优秀成绩。书法方面爱好者甚众,村办的书法展览已举办过多次,大大提高了村里的文化品位。享誉河津的书法名家有王明道、王登云等。
武建军/文来源: 河汾人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