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941 发表于 2024-12-26 17:33:17

下放干部在稷山劳动锻炼纪实_文_郑祥林

广阔天地   磨砺锻炼 

稷山地处我省晋南平原、汾河下游,这里是中华农耕发源地,农业始祖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穑”。此地盛产粮棉和红枣,是传统的农业县。为此,中央教育部将下放干部劳动锻炼的地址选定在稷山。

1958年春节前,首批下放干部92人到达稷山,经短暂培训,他们被划分为11个劳动锻炼小组,春节后农历正月初六,分赴预定的11个乡村(当时叫农业社)。这11个村是根据不同的方位、地形、经济状况、文化基础而确定的。其中:董家庄7人,组长陈朴;西社10人,组长刘国长;坞堆9人,组长吴畏;杨赵10人,组长徐建西;南阳10人,组长高原;太阳6人,组长张克宽;范家庄10人,组长张宗裕;翟店8人,组长苏寿桐;东里6人,组长魏一樵;张开东10人,组长李润泉;东渠7人,组长苏明。4月份,后续第二批又下放了20人,分别编入上述各小组。下放干部都是由各村派当时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胶皮轮马车,接回本村,受到当地乡、村党政干部和广大群众热烈欢迎。

这些下放干部,来此于教育部机关、教科所(现改称为中国教育科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教师报》等部属单位。其中,大部分是大、中、小学教科书编辑或编审,其次是研究员、教授(包含曾任过前苏联大学互派教授),另外,还有一些是业内知名人士;大学以上学历(含硕士、博士,个别属“海归”)占75%;党团员占73%。这两批下放干部,由中央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皇甫束玉(我省左权人)带领。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皇甫束玉兼任稷山县委副书记 ,分管文教卫生工作;佟力,留稷山县委组织部专管下放干部工作;锻炼小组陈朴等9位组长兼任所在村的乡政府党委委员,分管本乡文教卫生工作。

下放干部在劳动锻炼期间,同当地群众实行“三同”:“同住”,各小组依据人数多少,分两处或三处,住在社员家中;“同吃”,与房主人吃同锅饭,一个人每月由农业社提供50斤小麦,个人出10元伙食费;“同劳动”,每人发一个记工本,记出勤,记工分,不分红。根据农时,同社员一起到田间参加战天斗地的生产劳动:平田整地,播种施肥,中耕除草,收割碾打,样样活都干。他们在劳动中不怕苦,不畏累,不嫌脏,不惧风吹日晒;有时还挑脏话、重活干,挑茅粪,拉小车送肥,在马路上拾牲畜粪作农肥。劳动之余,利用晚上和雨天时间,办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班),提高群众文化水平。7月间,全民大练钢铁上马,大多数下放干部同群众一起上吕梁山炼钢铁,每天翻山越岭扛矿石,背煤炭,晚上睡在用树枝和茅草搭建的帐篷里,喝山涧水,吃干粮,条件十分艰苦。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闯过一道道难关,终于坚持到最后胜利。

根据农村和农业实际情况和需要,他们同群众紧密结合,凭借知识和智慧,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先后建立了9个沼气池,4个气象观测站(点),开办了小型化工厂和滚珠轴承厂,改良了小麦收割机,创造了绳索牵引,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丰产丰收,受到了社员们欢迎。

在此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吴伯萧(著名作家),代表教育部莅临稷山,同晋南地委副书记冯培文,稷山县委书记仪耀文,到各小组驻地慰问下放同志,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大家坚持不懈,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

适应形势   大搞“实验”
 
稷山县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迫切希望中央教育部下放干部在劳动锻炼期间,对稷山教育工作多作一些指导和帮助。鉴于此,教育部党组同省、地、县领导共同商定,下放同志帮助稷山开展大面积“教育试验田”工作。为了加强对此工作的管理,由中央下放干部领队和稷山党政分管领导,组成“教育试验田”领导小组,负责抓这一项工作。下放干部皇甫束玉、吴畏、佟力组成核心研究小组,为领导出谋划策。11个锻炼小组,确定专人具体落实“教育试验田”工作。

“教育试验田”第一个项目——开办“稷山红专大学”

1958年,稷山的职业技术教育有了飞速地发展,新办农业中学24所,另外,还办有工业、机耕、畜牧、卫生、红枣、会计等12所短期技术学校,燃眉之急是教师严重短缺。办红专大学,就是为农业中学和短期技术学校培养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

红专大学校长由皇甫束玉兼任,党委书记由稷山县委办公室主任李秀亭兼任,下放干部张孝达任教务长,县农业局两名技术员任专业课教师,下放干部肖垠、王中祥等7位同志任文化课教师。“红专大学”分设师范部,下设文史和数理两个专业;农学部,下设作物栽培、农业机械、果树林业三个专业。师范部修业年限为一年,农学部修业年限暂定三年。1958年6月25日开始招生,通过考试第一批择优录取了115名考生,师范部和农学部人数大体各占一半。这批新生都是经过劳动锻炼的初、高中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好,又在红专大学修业期间受到良好教育,毕业离校后大多成为教育战线上的骨干。由于红专大学为教育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稷山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当时乃至以后多年,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荣获过多项国家级殊荣。

“教育试验田”第二个项目——成立“稷山县教师红专学校”

随着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蓬勃发展,教师队伍也相应增加,提高在职教师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迫在眉睫。在中央教育部下放干部和稷山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教师红专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稷山县教师红专学校”,由下放干部吴畏任校长,魏一樵任副校长,王静、沈芸莲、李红枝分别负责小教班和幼教班的教学工作。学校分设轮训和进修两部:轮训部设小教和幼教两个班,采取短期速成方式,半年内轮训小教和幼教624人;进修部通过7个传授站,24个教研组,进行中小学和幼儿教师在职进修。稷山的教师培训工作,通过“一会”、“二校”、“七站”、“二十四组”,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覆盖全县的教师红专培训网。中央教育部下放干部三分之一直接参与了这一项目的领导、管理和教学。稷山县教师红专学校,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晋南专署拨了一项专款支持这项工作,省委王大任书记和教育厅冯毅厅长专程到稷山视察,认为该校办得有特色,有成绩,给予了表扬和鼓励。稷山的教师培训工作和幼儿教育,后来成为全省的先进典型,在这里曾召开过全省现场会,1960年还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教育试验田”的第三个项目——“编写各类学校教材”和“经验总结”

一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和生产发展的需求,采取“增、删、补、移、综”的办法,对原有中小学教材进行改编,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对各类专业学校和业余学校教材,重新编写,使之更具有地方性、专业性、适用性,如农民业余学校《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课本》,农业中学《语文》《数学》教材,农村幼儿园教材等。这些教材印刷出版后备受教师和学生欢迎。中央教育部下放干部二分之一的人参与了此项工作,先后编写了40余种教材,大约300万字左右。与此同时,他们还协助文化部门创办了《太阳》文艺刊物,宣传党的文艺方针,培养文艺创作人才。

在劳动锻炼和大搞“教育试验田”工作中,为稷山总结出有关教师培训、勤工俭学、红专大学、农业中学、幼儿教育、农业技术革新等方面10余分经验材料,报送中央教育部党组以及省、地、县党政领导。皇甫束玉、吴畏和轩辕轲合著《全面开展文化革命的稷山》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起到宣传引领作用。

意义深远 情谊绵长
 
原定中央教育部下放干部在稷山劳动锻炼两年,由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教育部党组决定提前结束。从1958年的2月5日开始,到本年12月8日,历时10个月。时间虽短,但成效显著:其一,为稷山的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和幼儿教育诸方面为稷山开了一个好头,同时,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未来储备了人才。其二,下放干部在劳动锻炼中,不仅增强了体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想觉悟,促进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转变。在此期间,被评为积极分子的有70人次,两个锻炼小组代表和21名积极分子还出席了稷山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有6名预备党员转了正,7名积极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了工作作风。下放干部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开时,个个依依不舍,挥泪告别。群众为他们赠送锦旗、笔记本、纪念章、合影照以及当地的特产品花生、红枣和手工制作的布鞋、布袜等。下放干部集体向稷山县委、人委赠送锦旗一面,上写着:“一心朝向党,全意为人民,初结红专果,不忘栽培人。”稷山县委、人委为下放干部印制了“高举共产主义的红旗,在红专大道上继续前进”的赠言纪念册,由县委组织部长肖志斌和文教部长贺济生陪送下放干部胜利返京。在以后很长时间里,彼此不断有书信往来和一些互访活动。

特别要提及的是,中央教育部下放干部返京时,稷山南阳全体村民托他们给毛主席捎去了一箱经精心挑选最好的红枣带回北京,包装箱上写着“北京,毛主席收”,后由教育部长杨秀峰转交毛主席。毛主席品尝之后连连夸稷山红枣味道好。毛主席舍不得吃,将这些红枣转赠给福建前线解放军战士。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毛主席关爱解放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史证明,当年毛主席和党中央决策干部下放农村劳动锻炼是正确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br>标题 : 下放干部在稷山劳动锻炼纪实_文_郑祥林<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莫言941<br>
https://shequtongcheng.oss-cn-beijing.aliyuncs.com/xigua/20241226/1735205564676d22bc1945d.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下放干部在稷山劳动锻炼纪实_文_郑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