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湖水沧 发表于 2024-12-26 09:48:19

一点点的发言权_随笔_黎建月

前些天,接了个电话,是一个同学打来的,只短短的几句:“老爸昨晚‘倒身’了,你通知一下王强和……”

电话里,我说了些什么已记不大清了,大约是安慰的话吧。总之,寥寥数语便结束了通话,毕竟是人家“当大事”的时段。

事后,再想起电话里那个独特的词“倒身”,已是词语推敲琢磨的心境了。这词,既听得懂,又文雅些,该是古老而新鲜的用词。

平常,同事谁家里有了白事,最常见的口语交流是:谁谁谁的……不在了。

特殊语气下,“不在了”三个字的扼腕,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接下来,才是商量着什么时间一起去吊唁。

汉字几千年的发展,让其丰富而细腻。单死亡的词汇就不少,我也只简单地知道,皇帝死亡叫“驾崩”,和尚不在了称作“圆寂”,喇嘛的死是“涅磐”,道士的死谓“羽化”。而民间老百姓之间的口语交际,就五花八门了。“过世”“去世”“殁了”,最通俗的还是“不在了”。书面的如“作古”“仙逝”“辞世”“千古”,或者“寿终正寝”“无疾而终”“驾鹤西去”“永垂不朽”等。古代传记里还有卒于,后面跟着时间。

另有一些更口语化的戏称,“蹬腿了”“见阎王爷了”,以及网络语“挂了”。书面语中,还有“往生”“归道山”等等。但是,死亡毕竟是对生命的终结,每一份对旁人看似平常的死亡现象,对主家都是大事。

1986年,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我家意外收到一封从四川达县交警队发来的电报:黎明长不幸,速来办理后事。

黎明长是我的父亲。

真是晴天霹雳的消息!但我幼稚的心里,好一阵琢磨电报里的一个词:不幸。怎么个不幸?不是死亡吧?但又会是怎样的不幸呢。侥幸心理不断地折磨我。那时,刚毕业在家,老妈不识字,亲戚朋友又都不愿意说破,我绞尽脑汁去想那个措辞,多么希望它是个多义词或者是被误解用错了词义。

可是,终拗不过事实本身。几十年过去,现在想来,都还泪不能抑,从此心底里又候补了一个死亡的心酸之词——不幸。

每读到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来信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难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已不远矣。’”时,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大去之期居然也是死亡的意思,也难怪,大去毕竟不是小别。

虽然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忌讳“死亡”二字,却世事难料,才有西藏的谚语:不知道明天和来世,哪个先到。

无疑,每个活着的人,身后都有一头紧盯着你的黑骆驼。

如此,关于死亡的对话,也与死亡本身一样,无终解。最受用的一种释义,大约就是死亡的意义,只在于提醒人去活得更有趣些。

或者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子。

或者如那个墓碑的书写:此处埋的,只是艾萨克·牛顿死去的部分。

还有“无字碑”。反觉得适用于天下所有极普通的某某某人,都终是“一抔黄土,几缕青烟”而已。

这样一来,死亡倒像一门学问,牵扯到不仅仅是你的前世今生,还有你的行为、思想、灵魂等等。不过,却似乎这“学问”的门槛又极低,凡人都要跨过去的。生死之间,只留给我们一点点的发言权而已。

唉,如此便是“倒身”的命意么?<br>标题 : 一点点的发言权_随笔_黎建月<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一网湖水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点点的发言权_随笔_黎建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