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下晁古会_散文_刘阳
转眼间进入农历十一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夏县西下晁古会时节。欣逢新时代乡村振兴机遇,西下晁村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开展和美乡村建设,硬化巷道和会场,古庙会不再像记忆中那样尘土飞扬。即使未曾亲身感受古会的热闹氛围,从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网络信息中也足以感受其热闹。在运城,提起西下晁古会,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不仅承载着夏县人的乡愁记忆,更反映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留存着一代又一代河东人的美好回忆。但在我的记忆中,赶西下晁古会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主要是因为小时候,母亲带着我们赶西下晁古会时丢钱的痛苦记忆。
我是1978年出生的,与改革开放同龄。那时,国家百废待兴,许多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刚刚恢复了的古庙会上到处尘土飞扬,正应了那句话“来赶会的不是来吃土的,就是来添堵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怀揣着一年辛苦积攒的几十元钱,满心喜悦去赶会,心想着置办点年货和家庭用品。没承想,在拥挤的人群中,一不留神,装在贴身内衣口袋里的钞票不翼而飞,衣服口袋上留下了刀子划过的破洞。这样的丢钱经历在母亲身上就发生过两次。因此,母亲非常难过,整个一冬天都高兴不起来。为了不让母亲过度伤心,春节走亲戚时,在城里工作、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公外婆给了母亲几十元钱,贴补家用,以弥补丢钱的损失,母亲才渐渐从丢钱的痛苦中走了出来。记得还有一次,父亲拿着20元钱去赶会,啥也没买,去抽了4瓶价值几毛钱一瓶的水果罐头奖品回来了。他当时,估计怎么也没想到,那些抽到自行车等大奖的都是“托”。
伴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而今的西下晁古会再也没有了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环境,交警、志愿者和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服务,呈现出一派国富民强、欣欣向荣、和谐稳定的美好景象。
我当时工作的盐湖区三路里镇虽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距离西下晁村远,但仍然抵挡不住人们赶西下晁古会的热情。据说,过去交通落后的年代,很多山里的群众早上四五点就起床,相约步行三四个小时前往,可见西下晁古会对人们的吸引力。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赶古会再也不是什么难事愁事了,特别是农村“四好公路”的建设,山庄窝铺的自然村也通上了平展展的柏油大马路,老百姓出行更方便了。只是难为了一些子女不在身边,又不会驾车的老年人。近日下乡,听闻有乡贤专门租来大巴车,供村里留守老人免费乘坐赶会,老年人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在外务工的子女也安心放心,新时代敬老爱老蔚然成风,德孝之乡名不虚传。如今,随着电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购物越来越便捷化、多元化,古会的商品物资交流功能逐步淡化,人们逛会更多的是为了放松心情,找回记忆。
西下晁古会,传承千年的民间集会,亘古不变的乡愁记忆。愿它越办越好,在新时代换发新的光彩。<br>标题 : 西下晁古会_散文_刘阳<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扬帆4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