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生产队
公社是个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这是我六十年代上小学时就会唱的一首歌。
当时,中国的农村结构体系就是公社丶大队丶生产队。广大农民,则统称社员。建国初期,签于中国农村长期处于分散的丶原始的小农经济摸式,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在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下,互助组开始兴起,之后开始了合作化运动丶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队由此而诞生。
我基本上是伴随着生产队诞生而出生的。而当我步入青年人时生产队就解散了。但生产队,社员等名称,还是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对当年生产队组织社员下地劳动也印象深刻。
早晨,生产队敲钟开始下地劳动,队长或副队长根据男女老少不同体力的人分配不同的劳动任务,中午和下午按时收工,劳动时也有间歇时间,晚上齐聚队部,一是组织学习政治与文化,二是队长根据社员的劳动表现给每个人记工分儿,有的生产队年初就给参加劳动的每个人评分,评分的场面最为热闹。以此工分作为"分红"的依据。同时,队长或副队长分配好第二天的劳动任务。可以说,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过上了有"组织"的生活。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生产队这个名字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忆。我的童年乱少年丶及青年少许。都是在生产队的环境中度过的。
当时的农村,劳动场面是极其浩大的,用报纸上的话就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人海战术,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如此壮观的劳动场学昭示了人民改天换地的决心。
当然,生产队也曾被质凝与诟病。有偷懒撒滑的,有出工不出力的,有游手好闲的。一个生产队各式各样的人都有,有吃一斤半的人,有吃斤二两的,有吃七两的,。都是在一个生产队的人,分类也不同,有大神丶小神等等,现在回过头来看。那真是一场愉快的梦。
如何评价生产队的组织形势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产队的出现第一次把松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了,让农民关注国家命运。增强了集体意识,提高了思想觉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创举。
第二:生产队的组织形式对抵御自然灾害和照顾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是巨大的。
第三,集体化为农业机械化开辟了道路。
第四`集体代有利于建设完整的农业体系。如,打井。建水库,平田整地。如果单干,在当时的条件下无从谈起。
第五,集体化可以完成多项国家功能。如征粮,征兵开挖河道。因此,中国的农民是很伟大的!
稷峰镇南街村 史俊杰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