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多年前,稷山白家庄村一带的玉壁超级雷人大战
1400多年前发生在稷山白家庄村一带的玉壁大战是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术最杂、伤亡最多的封建势力争夺战 ;“万人坑”断崖处犹见白骨森列,视之毛骨悚然,为当年高欢攻城将士“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遗骸处。--------前言(一)
玉璧在如今的山西稷山。
公元546年,正是南北朝时期。可是紧张的国际形势,不在南北,而在东西。
九月,本是天高气爽的季节,可是玉璧城却是乌云滚滚——东魏的高欢“倾山东之众”,迤逦而来,将玉璧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面对强敌,西魏守将韦孝宽虽感压力沉重,可还是信心满怀。而目下之计,不妨以逸待劳:我城内军民固然要饭吃,难道你“连营数十里”的大军就不需要开伙?打仗打的是钱粮,看你能坚持到几时?所以,面对高欢的百般挑战,我自坚守不出。
自然,高欢也不是吃素的。既然找不到突破口,那就只能强攻了。十月的玉璧城,日日厮杀,夜夜惊梦,战火纷飞。城中开始断水了,西魏守军只能汲汾河之水,以解燃眉之急。这让高欢看到了敌人的软肋,不由得计上心头,想出一个“雷”点子:移动汾河。于是,高欢以夜色为掩护,动用大队人马筑堤引流,一夜之间让汾河绕过玉璧城,断了西魏守军的汾河之水!
为了早日攻破玉璧城,高欢在城南堆起土山,想凭借高处冲入城去。不知道此一计是否是当时改掘河道时堆起的土丘给了他灵感,如果是,那么真是一举两得了。作为东魏的缔造者,一代权臣,久经沙场的老帅,高欢也有的是高招,他是非攻下玉璧不可。自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之后,两派就互相攻伐,没有消停过。四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他曾亲帅大军攻打玉璧,连攻九日而不能克,又逢大雪,东魏士兵饥寒交迫,死伤很多,他只得无功而返。第二年与西魏的邙山之战,又差点丢了老命。他是此仇不报非君子,不达目的誓不休。
为了抢夺制高点,韦孝宽也没闲着。城上有相邻的两座楼,他就在两楼之间,绑上木头,搭成高台,并且一级级不断升高,以便居高临下,在“火力”上压制对方——看谁“雷”得过谁?
这一回合,高欢没有得逞。毕竟堆土山不及搭高台便捷——造“金字塔”不划算啊。
(二)
高欢很不甘心。
于是,高欢派人向韦孝宽喊话:“就是你搭成通天塔,我也有办法掘地挖洞钻进城来取你项上人头!”果然,高欢与韦孝宽打起了地道战。可惜,这一喊,也泄露了天机,让韦孝宽知道了对方的招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两个人胶着上了。
我想,如果高欢以土山为掩护,悄悄地掘地道,效果是否会好些呢?“兵者,诡道也”,哪能把自己的战术告诉别人呢?是不是高欢有点上火了?可别沉不住气,打仗怎么能仅图口舌之快呢?
正所谓“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你高欢不是要掘地道吗,那我就挖壕堑,来个拦腰截断,看你还能通到哪里去?纵然你掘地三丈,我也能把你截住,我这就叫“守株待兔”!于是,韦孝宽屯兵壕堑,让士兵日夜盯紧壕堑的截面,看哪里有响动,就提高警惕,专等人头探出来时,就把他“咔嚓”给解决了。你能挖多大的洞,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你能从洞内一下子涌出十万遁地甲兵来?那我也有办法,我就用烟熏死你。于是,西魏的士兵们往洞内大扔柴火,还用牛皮囊做成“鼓风机”不断往里吹,可怜了东魏钻地而来的士兵,不是被烧死就是被呛死!
高欢暴跳如“雷”!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高欢开始用攻车撞城。可是,自有“一物降一物”,韦孝宽懂得以柔克刚:好,你用猛力,那我就用柔功——攻车朝向哪里,布幔就张向哪里。虽然攻车具有强大的摧毁力,城墙也被撞得千疮百孔;可是我张起布幔,攻车就在布幔前缓下劲来,使不上劲了。那么,攻车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各家说法不一。有的以为攻车是一种前面顶着巨木、势力沉分量重的战车,多番撞击之后,城门甚至城墙都会松动。不过,如果靠人力推进,则城上的西魏守军大概也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如果是从土山上滑下来,那倒有可能。只是城上的守军如何把布幔张到攻车跟前呢?城墙是上窄下宽,就很难悬空,除非是在城门洞前。何况,在几乎是坦克的攻车面前,布幔挡车,也令人生疑,故而又有人认为可能是把布幔抛下去,裹住攻车,使之使不上劲。不过,还有一种说法以为,攻车可能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抛石车,所谓攻车撞城,是指抛石撞击城墙,而不是攻车直接撞城,这倒与韦孝宽以布幔迎候相符,故而我比较倾向于这一说法。实在,彼时战场上的细节,有时文字不能道其万一,只能靠自己想像了。
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用布幔消解攻车的猛力,好,那我就先把布幔烧掉,趁机也把你的城楼给烧了,给你个下马威。于是,东魏士兵在长竿上绑上松、麻,浇上油,点着火。西魏士兵一看,不好,我不能让你烧了我的布幔。于是,制作长钩,磨锋利了,等东魏的长竿一伸过来,我就用长钩先割掉点着火的松、麻,这样,你也就不能奈我何了吧。
高欢被“雷”痛了,又气又急。忽然,他又想起了地道战,对,我虽不能钻地进去。可是,烧掉地道里撑着的木头,让城崩塌,那我们不就可以冲进去了吗?于是,他派人在城四面掘了二十条地道,通到城墙下。果然,地道里的梁柱一烧,地塌城陷,玉璧城到处都是缺口了。
这一招果然“雷人”。韦孝宽不敢怠慢,赶紧竖起木栅栏,一道一道,固若城墙,严防死守,提高警惕。面对此情此境,东魏兵多次攻打,却总是原地踏步。“城外尽攻击之术,而城中守御有余。”不能不说,东魏大军人数虽众,战斗力却差强人意。
不久,土山也让韦孝宽给夺了。失去了制高点的东魏大军,该何去何从呢?
(三)
到此时,高欢被“雷”昏了,已经想不出辙儿。所谓“病急乱投医”,要不武的不成来文的,给韦孝宽做点思想政治工作?
于是,高欢就派人向韦孝宽喊话:“你独守孤城,又没人来救你,恐怕最终也难以保全,为什么不投降呢?”当此之际,形势已经逆转,韦孝宽胸有成竹,比前一阵更自信了,他知道高欢已是强弩之末,可笑还来劝降,真是自作多情,于是回道:“我玉璧城固若金汤,物资有余,你们攻城攻得筋疲力尽,我们守城仍然悠闲自在,十天半月,哪里需要什么救兵啊?我只担心你们回不去呢!想我韦孝宽,乃关西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怎么可能投降你们呢!”劝降之人,恼羞成怒,于是向城里喊道:“你们韦城主图的是朝廷的高官厚禄,死撑着倒还可理解;你们这些士兵百姓,赴汤蹈火又为的啥啊?”于是,又向城内射去了一纸悬赏令,道是:“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赏帛万匹!”没想到,韦孝宽接了悬赏令,在反面写道:“能斩高欢者准此!”射还东魏——真是“超级雷人”!
此一番劝降,对高欢来讲,只落得自取其辱。其实,没有实力作后盾,劝降便是多此一举。何况,公开的喊话,更是走过场,谁会撂得下这老脸啊?这种事,除非幕后牵线,暗箱操作,双方有意,否则断难成功。劝降也要看对象,人家活得好好的,干嘛投降你啊!
结果,东魏苦攻了五十日,不但没有攻下玉璧城,而且士兵战死病死七万——都埋在了一个大坑内。高欢再也没有力量发动进攻了。他脑力用尽,身体掏空,终于一病不起。本来还想硬撑,可是一颗陨石正好坠落到军营内,士兵都非常惊恐。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欢要硬撑也难了,估计他自己都会想:莫非上天预示将星就要陨落?到了十一月,再也撑不住了,只得
所谓“败军之将不足以言勇”,回军路上,恓恓惶惶,高欢的沮丧是可以想见的。死了七万的军队,剩下多少残兵败将呢?大家唉声叹气,活着的都觉如在梦中。就在这时,营内十传百,百传千,都说高欢被韦孝宽的定功弩射杀了。于是,军心更加不稳。消息也真传得快,韦孝宽他们马上知道了,心想:要不,再“雷”他一下。于是,韦孝宽抓住良机,使出“四面楚歌”的招数,让士兵喊道:“劲弩一发,凶身自陨!”东魏士兵又传开了,更确信高欢已死。高欢听到这消息,知道不出来是不行的了。于是,只得强撑病体,与诸将见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开言,只是哀叹。酒过三巡,高欢让部下唱《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高欢自己也和唱,唱着唱着,不由得老泪纵横……
一个人不能两次跌倒在同一个地方啊!
英雄迟暮,高欢感到自己真的老了。想我这一生,东荡西扫,没想到玉璧成了自己的麦城,莫非真是天命难违?
而在韦孝宽那一厢,自然是别一番光景。苦战五十多日,终于以少胜多,击退敌兵,功劳自然是大大的。朝廷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公。不能不说,韦孝宽此一番与高欢斗智斗勇,确实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一过年,高欢就抱憾而死——终于被“雷倒”了。
真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啊!
作者简介:岑燮钧,1973年生,浙江慈溪人。浙江省作协会员。著有小小说集《戏中人》、散文集《文人之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