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2-23 17:19:02

马趵泉为何又叫马跑泉_关中方言

在稷山西社镇有个自然村马趵泉,村子三面环山,依山傍水,藏风聚气,是千年古村落,还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明清建筑、历史街巷、古槐古树、神泉窑洞,有规律得分布而建,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及艺术价值。

  “马趵泉”,稷山及乡宁一带常称“马跑泉”。这跟方言习惯有关。古汉语学将传统语言文字学,称为小学,又细分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对应汉字的形、音、义,就如同现代汉语的“形声、会意、象形”之说。而方言则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之一。

古汉语看似深奥,其实各地方言中很多现成的词语就是古汉语。稷山是河东属地,与古都西安很近,是以稷山话从方言性质而言属于关中方言范畴,从支派性质而言,关中方言又是中原官话的一支,因而稷山话在中原官话中又属于汾河片里的绛州小片。
     
关中方言曾被称为“雅言”。在全国方言中,关中方言是保留周秦隋唐时期发音最多的。在关中方言核心区西安及周边,用方言读起《史记》《唐诗》是最正宗的音调。如古汉语“咥”(音蝶),是咬的意思,延伸为吃。《易.履》云“履尾虎,不咥人”.是说踩到老虎尾巴,而老虎没有咬人、吃人。西安人把吃饭叫咥饭,稷山人也一样,如稷山话中“真能咥”“咥馍的”。

弄懂稷山话在关中方言中的性质,对解释马趵泉为何还叫马跑泉有着重要意义。将跑字分开来看,是足和包。”包”在稷山话中除了包装,口袋、包裹之意外,还有刨的意思。稷山汾南人常嚷孩子道“看把地包成什啥了呢”,意思是“看你把地刨成什么样了呢”。稷山话还将动物趵地的动作称为“包”,如鸡包土,马包地等,这里的包也是刨之意。由于古汉语中“刨”“跑”同音,同时,按古汉语象形之意来看,跑也有“刨”的动作,而稷山话所属的关中方言是保存古汉语音、形、义最完整的片区,所以稷山人称马趵泉为”马跑泉”,显然是受当地方言的影响。
 
稷山话“黄、红”不分,“跑、趵”也一样,保留着典型的唐代发音习俗,如斜,稷山读xia,唐诗也读“xia”。黑,稷山发入声hi音,在唐诗也是入声。是以,趵在稷山话中读平声音节“跑”,是自古形成的习惯,是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

通过上述分析,可了解稷山方言的本质和脉络,也就对当地一些村名的含义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作者:陈小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均和村人,自幼喜爱古典文学,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运城楹联网版主,编辑,河东联坛十二秀之一,运城作家协会会员,稷山作协理事,稷山诗联学会,老年书画学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趵泉为何又叫马跑泉_关中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