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永恒760 发表于 2024-12-23 16:52:20

马家沟老村_十年故乡情(连载四)_素秋

马家沟 马家沟老村
冬入红区色未新,
屋残窑破北风频。
吟怀先烈成追忆,
枯草何时报早春。

马家沟老村 合道旅游规划第四站

同行人员:韩主任、史云平伉俪、柴林

从中土地出来,越过马趵泉村,顺233国道前行五六里就到了马家沟古村。村子也分新村、老村,史会长伉俪在新村与老村中间的空地上准备航拍。

新村土坡上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大娘,韩主任赶紧迎上前,老人握住韩主任的手,热情的叫着韩主任小名,“根根,咋不知道滴,忘了谁还能忘了你
来”韩主任说老人叫郑因贵。娘家在化峪镇路村庄,距离马家沟几十公里,现育有三子,三子赵文科83年参军,现任高速管理局纪检委书记。大娘稷山
文庙毕业,是老一辈中的文化人。聊天时“天然气,电磁炉”这些时新名词张口就来,谈吐幽默风趣,走路腰板笔直,耳不聋,眼不花,是蟠龙山的灵
秀才让大娘这么康健啊。说话间大娘大儿子看见韩主任也过来说话了,大概有六十多岁吧,现在就是他在大娘跟前尽孝。南面也上来一位大哥,大家都
在了解旅游开发事项。

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大娘,沿着乡道往西南走,转过一座鸡房,一片小树林出现在眼前,树叶已经掉光了,树杈上鸟巢很多,候鸟已经飞走了,剩下恋家
的雀儿,“啾啾”的叫着,前面是一座仙爷庙,门脸只有一间,踏上青石台阶,庙门不知所踪,只有后人用几块木板钉作庙门使用,庙门半开。没有神
像跟碑碣,墙上有彩绘的痕迹,只是岁月沧桑,已经脱去那层彩衣。曾经的旺盛香火随着老村衰落而一去不返了。

仙爷庙往西,顺着一条慢坡路上去,有一座石头彻成的房子,石缝都填补过了,石块经过打磨,整齐到好像砖块,斜阳透过核桃树洒下来,一树金黄。
听韩主任说这是一座最近几年刚刚修缮过的观音堂,庙体辉煌,木料全部被漆成了红色,大气而威严,东墙上有一副观音画像,大梁这次修缮应该没有
更换,上面刻有云纹,檐上有象鼻,并上过色。南北墙上均嵌有碑碣,记载:清道光二十九年重建,光绪年间修缮。正门南北立有石柱,石柱上刻有对
联:座下莲花三月景,瓶中杨柳一枝春。石柱侧面刻着云纹、莲花等图案,线条柔和,流畅,图案逼真传神,栩栩如生。

过了观音庙往前,就正式进入马家沟老村。老村依山势而建,大部分窑洞已经坍塌,只有木制门窗在苦苦支撑,已经失去了原色,形如烟熏。老村树木
郁郁葱葱,楸树、椿树随处可见。院子里会突然有一棵树探着身子横在道上,它是撒娇想要人抱了哦。门楼很有时代感,门眉上砖雕着正楷字“朝
阳”,用瓦片做成装饰花形,或者几何图案,青砖收顶,然后才是大梁跟椽。门厅也是青石铺成,大门里面还有个门洞,刚好容一个人过去,估计那时
候还没有汽车,门做小点比较有安全感。继续前行,除了偶而有牛粪外,入目是遍地枯草,几堵矮墙隐于其中,酸枣树长的茂盛,走过去衣服被划的
“嚓嚓”响。

终于上到了老村最高处,看样子到了半山腰。往下看,窑洞套着窑洞,上面的院子就是下面的窑顶。院子里除了杂草,还有几个养蜂人放的空箱子,马
家沟土地肥沃,春来繁花似锦,流水潺潺,养蜂也是好的产业选择。顺着山路走下去,东面全是房子,房子四角用青砖装裱,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
好,前脸也用砖装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村子紧挨着苍茫的大山,自有世外桃源的情趣。

下到沟底,有一方水井赫赫然于眼前,有一块石碑,记载同治六年建水池一座,史生林撰文并书《水井碑记》站在井台往上看,房上房,窑套窑。“几
处残垣围枯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老井斜对面有一座小院,修缮整齐,韩主任说县电视台拍摄蒲剧《枣儿谣》就在这里,院外一方石磨,语笑阑珊,昔
时儿孙绕膝,人欢马叫仿佛还在昨天,石磨转动着岁月,小毛驴蒙着眼睛“得得”转着圈渐行渐远。

沿着这条路返回,一株千年古槐,中间已空,听说曾经自燃,现在又浴火重生,发出新枝,必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盛年!

作者:柴林,笔名:素秋,炉火美食中徜徉,诗歌文墨间快意的乡野女子,喜欢与各位诗友交流探讨

下图为拍摄《枣儿窑》的小院<br>标题 : 马家沟老村_十年故乡情(连载四)_素秋<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我心永恒760<br>
https://shequtongcheng.oss-cn-beijing.aliyuncs.com/xigua/20241223/1734943914676924aa90161.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家沟老村_十年故乡情(连载四)_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