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故乡的传承_散文_安新明
中午,闲着溜步,凑巧碰见县老年书画协会的老宁,拉着我要去看看裴月胜的画屋。裴月胜,年愈六旬老者,但看不到一点老气,竞像一个小伙子似的,端着墨盘子在做画。与月胜相识有几十年了,他六十年代初在县电影公司放电影,
后来文革后期电影不活跃了,就自己办了个书画社。是个农民出身的乡土人才,因为画画出名,还当过几年县上政协委员。进屋,月胜滔滔不绝地讲开
了他的画,三、四间房子堆满了画,挂的、卷的,大的、小的,国画、油画,套间、隔间都是画,琳琅满目。现在的画人们不稀罕,天南海北的旅游景
点多得是了。在看他的画时,那些带着稷山县这块土地味的画,使人兴趣始然,深深地吸引着我。
二十年来,装月胜出过几本自己的画选书,不凡有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夸赞并亲自题写书名的《裴月胜艺萃》。也曾在全国各类绘画大赛和画展中获过
好多奖奖。画了几十年,收获颇丰。
稷山盛产的板枣,是全国十大名枣之首,为了宣传板枣,月胜搞了一本厚厚的画册叫《板枣之乡稷山》,是用铜版纸印刷的,用图片把沿河漕一带产枣
的村,如陶梁、姚村、胡家庄、加庄,以及他们村吉家庄的一、二百棵老枣树都拍片存照,标注有多少年历史,现在谁的枣地,每年可结多少红枣等汇
为一册。为了这,他骑上摩托车跑了两年,一村一村、一栋一株、一户一户做记录,拍照片。换做他人,打死也不下这死功夫。但月胜就是凭着苦和
累,把这本画册搞成了。1961年,下放到山西稷山县的教育部干部从稷山县带回一箱好板枣回北京,好让毛主席品尝,新华社发了一个毛主席和教育部
一位干部坐在沙发上品尝稷山枣的照片通稿,稷山人高兴咋了。那个年代电讯图片十分模糊,后来,月胜凭着他文革中为各单位画毛主席像照壁的基本
功,还原成大幅油画,还真像!
稷山也是因为有后稷的故事而取得县名,播扬四海。这些年为了挖掘后稷故里文化,县上先后多次举办国家级专家参加的“后稷农耕文化研讨会”,纸
质的资料、书籍林林总总,县上还让剧团排了一部《农耕后稷》的大型蒲剧,每年在板枣挂满枝头的时节举办文化节。裴月胜别出心裁,用了一、两年
时间构思,绘出了一幅《后稷身世图》,把一个引人入盛的古老故事,变成了一幅传神的巨画。从后稷出生,怎么教人们种粮食,又怎么成为炎黄子孙
崇拜的农神,画的创作构思无形可仿,无图可依,他就到稷王庙去看庙顶早年的雕刻,终于把远古的人物的农耕活动跃然纸上。
稷山,是一个有千余年历史的古县,一条汾河横贯东西,北有巍巍吕梁山,南有悠悠稷王岭,好山好水好地方。古县沉积了许多知名的文物古跡,身高
二十多米的大佛,是世界土雕佛之最,地下金代墓十三座,为中华戏剧发源和焦炭生产史提供了最早的佐证。青龙寺的壁画是芮城永乐宫壁画的师傅所
画,月胜凭着对故乡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画出了一幅《枣乡揽胜图》,滿幅葱翠绿荫掩着东西南北方位的稷山名胜古跡,使人遐想连篇,仿佛穿越到
千年之前的古稷山…
道光年间,稷山的知县叫李景椿,云南人。千里坐官,为稷山重修了稷王庙,供后人祭祀。庙里东西两墙把人们传颂的稷山八景:稷峰叠翠、汾水孤
舟、文洞飞云等做了碑记。月胜琢磨了好几年,把这些变成了《稷山八景图》,保存了画室。开放的稷山建了座现代化的大型客站,雄伟壮观。两边八
米多高的浮雕,就是用的月胜的画作。
为了这份不被历史遗忘的稷山文化,他又把稷山十大历史名人,包括同治年间的稷山探花王文在,明朝为皇宫书写匾额的神笔梁纲…等等一一画出,使
人对远古稷山的杰出人才详尽了解,更为崇敬。
裴月胜,是个农民,也是个杂家,会照会写更会画,还会雕塑,有的村要建一座关公庙,请他去塑一尊红脸关老爷,亦栩栩如生。塑的像不像,去了一
看便知。在稷山的小村大镇,民巷市井,常见他的作品,因为他的画接地气,带土气。县中医院大门一进东西两边百米平米白墙,他塗成李时珍丶华佗
古人疗病图,使人一看就像闻到中草药味似的。
大画家有大画家的名气,乡土画家有乡土画家的魅力。陪我一齐看月胜画室的朋友老宁称他为“草根奇葩”。是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农民画家不
容易。生在稷山,长在稷山,画在稷山,也是为了后稷文化的这份传承。
作者:安新明 原稷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稷山广播电视局长,总编辑,曾任县经委主任,县商务局长,县经信局长,退休干部。县作协名誉主席,诗联学
会名誉会长。曾出版《苜蓿花》、《桑梓情》《平安集》等书。多年活跃政坛,文坛。<br>标题 : 为了故乡的传承_散文_安新明<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温润而哲<br>
https://shequtongcheng.oss-cn-beijing.aliyuncs.com/xigua/20241223/173494188267691cba1c8ff.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