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2-20 09:57:13

“泓芝驿”与明清官道

泓芝驿镇,位于盐湖区西北部,以出产酥梨和“糖豆角”远近闻名,是盐湖区唯一名字中带“驿”字的村镇。古道沧桑,悠悠数百载,镇名中的“驿”字,承载着怎样独特的历史记忆呢?

“泓芝驿”在明清时期的变迁

置邮驿而传命,是中国历代王朝解决远距离通信,维护其统治的必不可少的措施。驿站往往肩负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重要作用,因此大都建在“官道”的重要关口。驿站承载着古代官道的历史记忆,其兴废也常常体现出道路交通的沧桑变化。

明清时期,在今天盐湖区行政区划范围内仅设有“泓芝驿”一处驿站,我们可以根据文献记载对其变迁略作叙述:

明朝时期,在解州安邑县设立泓芝驿,设立驿丞一人(据《明会典》、万历《山西通志》等);

清雍正年间:泓芝驿,马七十七匹,马夫三十九名半,厂夫九十名(据雍正《山西通志》);

清乾隆年间:泓芝驿,设驿马六十二匹,马夫三十一名,厂夫九十名(据乾隆《安邑县志》);

清嘉庆年间:泓芝驿,在安邑县西北四十五里,旧有驿丞,今裁(据《嘉庆重修一统志》);

清光绪年间:泓芝驿,额马七十七匹,马夫三十八名半,厂夫九十名(据光绪《山西通志》)。

另外,光绪《安邑县续志》对泓芝驿又有更为详细的说明:

原设铺递一十二处,咸丰四年三月奉文裁汰,仅留十之二于泓芝驿……泓芝驿额设驿马六十二匹,马夫三十一名,厂夫九十名。后在高平县拨增马二匹,夫一名。凤台县拨增马八匹,夫四名。襄垣县拨增马一匹,夫半名。阳高县拨增马二匹,夫一名。宁化厅拨增马二匹,夫一名。现共马七十七匹,夫三十八名半。近因涑水为患,移驻北相镇,仍沿泓芝旧名。

从以上地方志的记载,我们可以对泓芝驿在明清的变迁略作梳理:第一,明朝开始设立泓芝驿,并设立驿丞一名,至清嘉庆年间废除驿丞一职。第二,乾隆时期,泓芝驿的规模有一定缩小。第三,清光绪时,由于周边急递铺的裁撤,泓芝驿的规模又有一定增加,同时由于水患,泓芝驿曾一度移驻北相镇。

总而言之,尽管泓芝驿在明清时期几经变动,但仍是朝廷的极冲大驿,在国家的交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泓芝驿与明清官道

明清时期,山西是卫戍京师的战略要地。特别是在清代,山西南线驿路是连接京师与“关中”两大战略要地的重要交通线路。结合《清会典》及光绪《山西通志》的记载,当时从京师到关中,所经历的山西南线驿路(主要介绍今运城境内的驿站)如下:

由阳曲县驿分道向南,80里至徐沟县同戈驿……80里至闻喜县涑川驿(今闻喜县桐城镇西官庄村),90里至安邑县泓芝驿,70里至临晋县樊桥驿(今临猗县七级镇樊桥村),70里至永济县河东驿(今永济市蒲州镇),70里至陕西潼关厅潼关驿(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港口镇)。

作为沟通两大战略要地的要路,泓芝驿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明清一代始终维持驿站规模的重要原因。

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交通线路四通八达,公文传递、货运往来不再依靠驿站接续、牛马车载,大西高铁的开通大大便利了山西与关中地区的联系,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大西高铁的线路,会发现其与明清官道的线路有不少重合之处,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也是一种传承。如今,明清泓芝驿站的遗迹早已湮没在陈迹中,只有“泓芝驿”这个名字依然保存,保留了明清官道的历史记忆,同时也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变为现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泓芝驿”与明清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