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坂古盐道吹过的风_散文_武青山
这是入冬来最寒冷的早晨。一辆中巴车与老城鼓楼擦肩而过,告别池神庙,由声名远扬的盐湖大道一路向南,上了环城高速,奔平陆而去。而车内却是暖意浓浓,运城市作协、运城市诗词学会的20余位作家前往平陆县洪池镇,深入了解北马村张安康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助人为乐、敬老孝亲的感人事迹,进一步挖掘古虞国大地上发生的更多的,更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新的精神风貌,用文学的方式来叙述,去讴歌。
一
平陆,对于我自己来说,应该算是熟悉,也是很亲近的。不是说平陆有什么亲戚,主要是来来往往的次数多了,三湾黄河湿地公园的木栈道、古茅津渡口那排柳树也都拜访过,轻车熟路的,总感觉是在自家院子里走动。
穿行在长约 20 华里的中条山隧道,你不得不感叹劳动者的智慧,不得不膜拜劳动人民的伟大。
经芮城陌南左拐,车头朝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彩虹标线前方延展,平陆的冬日风光,徐徐映入我们的眼帘。
远望中条山,地势自山麓往南呈缓坡状。积年的水流肆意漫泻而下,冲刷出上百条浅槽,再汇聚于幽深的沟壑,携裹着黄土,各自汇入黄河。密布的沟壑犹如老人脸上的皱纹,勾勒着岁月的沧桑。平陆独有的自然风貌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也让人不由得回想起当年那位县委老书记发出的口号:平陆不平沟三千,发誓要用树来填。
车进平陆地界,一路与中条山脉并行。
我原本是惧怕坐公交车的,马老师通知我的时候,心里很是纠结,可又深感机会难得,就“冒一次险”吧。没想到,我的情绪完全沉浸在极具变化的旷野之中,并未出现晕车的状况。
车从平坦的塬上疾速坠入了一处深沟,旅游彩虹路被两侧一堆一堆形态各异的黄土岭夹峙,它们有的宛如稳重的基座,有的形似金字塔的锥体,有的仿若锋利的刀剑。其间有杨树虬枝劲挺,有雪松葱郁挺拔。身陷其间,不知所处,我打开导航,一幅绝美的凤尾图呈现在手机屏上。
车正行驶在一个叫岳村西沟的沟壑之中。
一条并非湍急的水流,自中条山山麓的西沟旁边流淌而出,流经坛道村后,与另外四条同样源自中条山的水流会合,一路向南,边跳跃边扩张势力,于岳村西沟盛大聚首,浩浩汤汤地伴随母亲河一段路程,最终投入她的怀抱。它们流经的土地上留下了一道道褐色的痕迹,从高空俯瞰,犹如凤凰展尾,极为壮观。也正是这众多流水长年累月地侵蚀土壤,造就了如今的万千形态。
爬出沟壑,拐两次弯,不到10分钟,我们就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也是平陆的西大门——洪池镇镇政府所在地。
二
各位作家与平陆县委宣传部、洪池镇党委、政府、北马村相关负责人,部分群众、服务对象代表以及张安康等展开座谈。
座谈会上,张安康讲述了他多年来带领村民致富的奋斗历程,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老支部书记、退伍老兵裴自超口中的张安康。
老书记在与张安康长年累月的生活接触中,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从老书记的话语中得知,张安康带动身边共产党员一起,在广袤的土地上,走乡村振兴之路的艰辛付出。这也印证了张安康的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
而村民张艳芳的几度哽咽,令与会人员无不感动。座谈会结束后告别的路上,几位大姐围在卢主席身旁,道不尽对张安康的感谢,感谢组织培养出的好党员。
跃飞果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宽敞的操作车间里,有数十位中老年人忙碌着,从各村果园转运回来储存的苹果,正在这里进行分拣、套袋、装箱,然后发往各地。
曹淑萍,是张安康产业园众多员工中的一员。这位来自常乐镇西后村的普通妇女,正将一个个苹果套上网袋,整整齐齐地码放进纸箱里,还过秤以确保足够的分量。当我小心翼翼询问她的名字时,曹淑萍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可以看得出,她对这份工作颇为满意。自己不但有了一份可观的收入,这些香甜的平陆特产,经由她勤劳的双手,跨越黄河长江,走出了国门。
车间门口,工人们正忙碌而有序地往超长的集装箱车辆上装货,再有几十箱便能装满车厢,第一时间送达客户手中。
张安康的苹果产业,已经形成了收购储存、出口贸易的产业链条,开拓了市场。村民就业有了保障,对农村社会基层治理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
在今天前来参观的人员中,我大概是最特别的一位。作为一名农村领头人,我最了解农村干部工作的不容易,更能体会到村民的迫切需求。深入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村干部的职责所在。“一村一品”产业,在张安康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老百姓富裕了,就会积极参与集体事务,树立良好村风,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
张安康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正因为有像张安康这样的领路人,我们的乡村才会变得更加富饶,更加美好。
三
应洪池镇领导的安排,各位老师参观了流庆寺、檀道庙,调研了平陆三湾大天鹅栖息地,对平陆文旅融合、促进各方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流庆寺坐落于洪池镇西张村南,与洪池中心校相邻,距镇政府一箭之遥。
该寺院创建于隋仁寿年间,起初名为报德祠,乃是唐高祖李渊为报答秦琼的救护之恩所建,并且将庙址选定在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秦晋交界之处。
流庆寺现有四座建筑,依次是圆通阁、玄武殿、水陆殿、大雄宝殿。寺内留存石碑十余通,皆为唐、宋、明、清时期的遗物。
其中有一截唐开元二十三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其材质为砂石,呈八面八棱柱形,保存状况欠佳。幢首有篆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幢身刻有“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字样,幢身文字内容即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另有一碑,乃宋大中祥符四年的《勑赐奉祇流庆之院记》碑。此碑亦为砂石质地,呈圭首长方形,保存状况甚佳。碑首有篆书“勑赐奉祇流庆之院记”,两旁分别刻有宋代的云龙两条,碑身四周为线刻莲花纹饰,碑文刻有“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三月日牒”字样。碑文还有宰相王旦等三位官员的“花押”。
以上两通碑刻的字体线条流畅,笔脚匀称,笔式曲折变化丰富,极富韵味,足见执笔者书法之精妙,石匠技艺之娴熟。由此也足以彰显当时文化底蕴之深厚。
该寺于宋代时易名为流庆寺。
今天逢周末,校园之中不闻朗朗读书声。但我思忖,学校与古物相依相伴,学子们依古而学,定然能够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必定会将其发扬光大。
檀道庙所在的南王村,位于洪池镇西北。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此乃流淌着的诗意风情。檀道,顾名思义,即为“伐檀林之道”。猛地忆起来时路上,于地图上所见的坛道村,想必与檀道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聆听讲解,果不其然,分界线的另一侧便是坛道村,其渊源早有定数。
坛道村旁边沟壑的流水,带走了十里烟尘,留下了千年记忆,檀道庙,在这块土地上演绎着风情画卷,香火绵绵。
我对古建筑的专业知识不通晓,但对庙内两棵三千岁的柏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树一雄一雌,彼此相隔仅数尺,竟然是平陆与芮城的分界线。庙里的虞君、芮君娘娘,两县百姓各自供奉其一,有典故称作“虞芮让畔”,《史记.周本纪》有所记载,虞芮二国君相互谦让土地,所让之地就成了一块“闲田”。周虞、芮相让的那块“闲田”,位于现今的平陆县洪池乡南后沟西、仪家沟东。周王感其礼义,于是建造檀道庙,并栽植下这两棵柏树作为纪念。看这千年柏树竭力相互靠近,枝叶交互,难道不正是真情相融吗?
张安康的舍财助人,定然是由于受这方水土的滋养,受到中华深厚的至善文化的熏陶,造就了谦让、守信、知恩图报的性格,这也是洪池人的秉性所致。
檀道庙左侧,去往坛道村的柏油路旁,一座三间土坯房默立,青瓦覆顶,端之不逾百年,隔窗可见内有塑像,与大庙相比实为寒酸,却也是人们历代追求平安的见证。有老者牵羊走过古老庙宇,仿佛是千年时光的再次回眸。
同行的胡老师也是我们夏县人,对这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与夏县泗交是如何连接的感到好奇。好在我也曾领略过临猗旅游公路的风光,便告诉他,黄河旅游公路、太行山旅游公路和长城旅游公路共同打造了环山西旅游的大动脉,将十一个地市的景点串联起来,为旅游者的观光出行提供了便利。平陆三湾大天鹅栖息地,便是线路上的一个亮点。
远远地,看到水面上洁白的圆点在移动,无数圆点渲染了大片水域,便知目的地到了。
洪池镇距县城百里之遥,中巴车驶离小镇后,便开始与母亲河相伴而行。洪池镇的领导不愿道别,驱车在前引领。彩虹路的右侧,黄河水已不再混浊。路肩与河相接之处,一棵棵白杨直立于水中,与倒影相互交错,宛如冬天里的水墨画,点染着淡淡的黄。
下车,一座高大的园门矗立眼前。进至园内,下台阶,扶栏远眺,能够清晰地看到黄河对岸的三门峡市。千百只天鹅散落在近岸的水面,信步于河边空地,悠然自得。大家压抑不住欢愉的心情,轻步穿过杨树道,右拐踏上了木栈桥。
河边的人群已然密不透风,大人小孩各自端着买来的玉米粒,往天鹅群中抛洒,惹得天鹅嘶鸣。有的引颈高歌,有的相互缠绕,有的追啄别的天鹅的脚,甚是热闹。
有两个小孩撒了玉米,趴在地上一粒一粒地捡,那认真的模样甚是可爱。
你若足够细心,便能分辨出哪几只是一家子。天鹅的羽衣并非皆为白色,有几只黑天鹅吸引了更多人的围观,还有羽毛呈灰白相间的,我想,它们的父母定然是选错了伴侣吧。
远离人群的,想必是吃饱了。它们悠然地亲昵厮磨着,宛如一对对恋人。有精力充沛的,一会儿振翅翱翔,转瞬又滑落至水面,大脚溅起数尺高的浪花。只要一瞧见有天鹅飞起,大家赶忙拿起手机录像,还没来得及准备好,它们就又落了下去。幸而有一对,绕着飞了一大圈,遂了我们的心愿。
不远处有垂柳数棵,摇曳的枝条上,叶子泛黄,在白天鹅的衬托下,恰好是最佳的取景点。为几位老师拍了照,技术还算不赖,得到大家的认可,心里很是高兴。
有老师催促着回去,在恋恋不舍的返车途中,想起了多年前我见到的三湾。
那时候,黄河边的木栈桥足有好几里长,然而周边环境略显破败,几处看似供游客休憩的房屋,却无人照管。下到水里,能捡到乒乓球般大小的蜗牛壳和海螺壳,靠岸上是农户的油菜地,水面上有三五只叫不上名的水鸟在觅食,不见天鹅的踪迹。
如今,远道而来的天鹅多达数千只,能够与人和谐共处,这正是平陆人胸怀“平陆不平沟三千,发誓要用树来填”的豪迈气概,历经数十年持之以恒的奋斗,秉持“两山”理论,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依托独特的人文自然风光,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全力打造茅津渡、坛道庙等历史文物景区,走文旅融合之路,不但着眼大布局,还提升了诸多如蒲关镇的月饼等小产业的竞争力。
古老的虞地平陆,必定会充满勃勃生机;篆刻在大地上的沟沟壑壑,也不只是凤尾,而会化作无数只振翅高飞的风鸟,陪伴在黄河母亲的身旁。
薰风楼上的风掠过虞坂古盐道,它的每一个脚印都沉淀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我们文学创作者,应当双手捧起这份厚重情怀,深入挖掘民族的文化根脉,创造出具有时代价值的作品,精彩讲述平陆故事、运城故事以及乡村振兴故事,为运城文化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增辉添彩。
作者简介:武青山 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夏县作协副主席,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喜好文字,热恋家乡。作品散见于地方报刊以及微信公众平台。<br>标题 : 虞坂古盐道吹过的风_散文_武青山<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眠眠不觉量<br>
https://shequtongcheng.oss-cn-beijing.aliyuncs.com/xigua/20241218/17345174596762a2d366c0e.jpg
<br>
https://shequtongcheng.oss-cn-beijing.aliyuncs.com/xigua/20241218/17345174666762a2da92bfd.jpg
<br>
https://shequtongcheng.oss-cn-beijing.aliyuncs.com/xigua/20241218/17345174726762a2e0452d6.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