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村名中“铺”的来源
打开今天盐湖区的地图,我们还能看到这样一些村名:贺村铺(属东城街道)、李店铺(属西城街道)、十里铺(属解州镇),那么这些村名中的“铺”是怎么来的呢?保留了哪些历史信息呢?“铺”来源于通信机构“急递铺”
这些村名中的“铺”,来自于明清时期所设立的一种通信机构“急递铺”,其主要职责是传递公文、政府日常的来往信笺等,可以看作“驿站”制度的一个补充。
明代时,急递铺在“驿站制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驿站及递运所只设于驿路干线,而急递铺则设于每个州县。大县多至20处以上,小县亦有10处左右,这些“铺”起初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明代人说:“置邮传命,其来远矣。必十里一铺,以均其势;必昼夜不息,以急其务。上下公移,无远弗届,其事若细,而所系匪轻也。”“十里一铺”(设置密集)、“其事若细”(传递内容事无巨细),正是对急递铺优势的说明。
清代沿袭明朝制度,也设立“急递铺”来传递公文、补充驿站制度,以上“贺村铺”“李店铺”“十里铺”实际上都是沿袭了清代急递铺的名称。
运城古方志中“铺”的情况
据乾隆《解州志》和乾隆《安邑县志》记载,清代在今盐湖区区划内共设立急递铺18处,其中安邑县12处,分为南、北两路。南路7处,分别是:
李庄铺(东至夏县杨村铺十五里,西至廓下铺一十里);
廓下铺(东至李庄铺一十里,西至贺村铺八里);
贺村铺(东至廓下铺八里,西至北路铺八里);
北路铺(东至贺村铺八里,西至李店铺八里);
李店铺(东至北路铺八里,西至解州张耿铺八里);
西王铺(东南至北路铺一十里,西北至孙坞铺一十里);
孙坞铺(东南至西王铺一十里,西北至猗氏县郭村铺一十五里)。
以上7处中的贺村铺、李店铺等村名,至今仍在使用。有些地名虽然没有保留“铺”的称呼,但与今村名相同。例如:西王铺,即今金井乡的西王村;孙坞铺,即今大渠街道的南孙坞、北孙坞、东孙坞等村。
安邑县北路共有急递铺5处,分别是:
霍赵铺(东至夏县曹张铺一十五里,西至下郭铺一十里);
下郭铺(东至霍赵铺一十里,西至西阳铺一十里);
西阳铺(东至下郭铺一十里,西至古村铺一十里);
古村铺(东至西阳铺一十里,西至泓芝铺一十里);
泓芝铺(东至古村铺一十里,西至猗氏大相铺一十五里)。
以上5处,目前均未沿袭“铺”的名称,但其中的霍赵铺(今王范乡霍赵村)、西阳铺(今冯村乡西阳村)、古村铺(今泓芝驿镇北古村)、泓芝铺(今泓芝驿镇泓芝驿村),与现在的村名是一致的。
至于此处的“下郭铺”,目前已更名,根据县志所记载的距离推算,大概是今冯村乡郭西庄村。
根据乾隆《解州志》记载,解州共设立6处急递铺,分别是:
总铺(在城);
洪昌铺(北至总铺十里,南至芮城岭上铺十里);
胡村铺(东至总铺十里,西至席张铺十里);
席张铺(东至胡村铺十里,西至虞乡石卫铺十里);
长乐铺(西至总铺十里,东至张耿铺十里);
张耿铺(西至长乐铺十里,东至安邑李店铺十里)。
以上6处,目前也均未沿袭“铺”的名称,但其中的席张铺(今席张乡席张村)、长乐铺(今龙居镇长乐村)、张耿铺(今龙居镇下张耿村),与现在的村名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县志中的“胡村铺”,其实就是今天解州镇的“十里铺村”,其得名的原因就是距离“总铺”十里。而今天的十里铺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包括胡家岭和十里铺村两个自然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村合二为一,称“十里铺村”。
“铺”名废止时间推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大多数村名与现在的村名基本都是一致的,只是因为设立了急递铺,而称“某某铺”而已。
那么,这些村子是什么时候去掉“铺”而改成现在的名字的?据笔者推测,应当是在清朝咸丰年间之后。光绪《安邑县续志》卷一记载:原设铺递一十二处,咸丰四年三月奉文裁汰,仅留十之二。
咸丰四年,即公元1854年。从县志记载来看,这一年开始,朝廷大规模裁撤铺递,安邑县的十二处铺递仅保留下来十分之二。以此推知,解州的铺递数量也是大规模减少。既然“铺递”的设置取消了,村名中的“铺”也就消失了,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情况是:当时大多数村名去掉了“铺”,与现在的村名一样。
而贺村铺、李店铺、十里铺大概是当时裁撤之后得到保留的少数铺递,因而一直保留着“铺”的名称至今。
刘光/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