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饼子五分钱的陈事
老人叫李宝林,年逾八旬,是稷山太阳乡熏重村人。
偶遇李宝林时,给我讲了他吃饼子的陈事。他在15岁之前,连稷山饼子都没见过。长到16岁,因挣了19块8毛钱的工资,花了两毛五分钱,在翟店镇买了5个焦黄酥脆的稷山饼子,兴冲冲地拿回家孝敬父母,却遭到父亲呵斥。
李宝林15岁时完小毕业,去太原晋西机械厂当学徒。去的时候,背的黑面馍布袋,记不清装了几个馍,反正到太原前把吃的净光,恰是长身体时节,费吃喝。那年月,吃是个大问题。
学徒期满,他兴冲冲地回家探亲,并领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19块8毛钱,当时也算一笔大钱。若在村里生产队劳动,极少有人一个月挣几块钱。
坐火车到侯马,再坐去万荣的班车到翟店,离家也就不远了。他嫌太原东西贵,下车到镇上供销社准备给父母买些礼品,原想着买包点心,可一斤点心要一块多,觉得价钱有点贵,心疼怀里的钱。
见街上有个打饼子摊,一问,一个饼子要5分钱,想想买饼子合算,个大,耐吃,焦蜡黄,喷香,狠狠心一下买了五个。
怀揣香喷喷的五个半圆饼子,急忙忙奔回家,想给父母个惊喜。
孰料有惊少喜。父母见儿子归来,笑脸相迎,嘘寒问暖。可当他拿出还热乎乎的5个饼子,父亲先是一惊,问明白是掏了两毛五分钱买的,脸色当时就拉下。
父亲呵斥李宝林:刚挣俩钱,就烧包,买这么多饼子干嘛,一点都不懂得节俭,你知道一分钱多难挣......父亲叨叨了好半天,李宝林心中那喷香的饼子和孝心,顿觉索然无味。他庆幸没买点心,要是花一块多钱买点心,估计非要逼他去供销社退货。
这就是李宝林人生第一次吃稷山饼子的往事,花了两毛五,挨了一顿疵,美食变了味。但当年饼子的酥香,一直刻在他脑子。说道当年饼子的美味,他滔滔不绝,说当年的油酥饼子很少,都用驴油打的,酥的掉渣渣,须两手包着吃,不然酥渣会掉一地。
他在太原工作了22年,每想起稷山饼子,垂涎欲滴,直咽口水。只能在回稷山路过管村饭店,才能吃个饼子。他记得饭店有俩打饼子师傅,有个叫大个老王,饼子打的最好吃,另一个想不起名字了。他还记得在翟店镇凤凰嘴,有家煮麻花的,用的是当地产的棉籽油,麻花又粗又大,放半年都不坏,越嚼越香。
李宝林刚退休那会回到村里,想吃个饼子,要去集上或翟店镇上买。后来,村里开了一家打饼子的,再往后,变成三家饼子店。往昔奢侈品、而今随常物的稷山饼子,改变了好多家乡人的梦想。李宝林说,熏重村就有一大批人常年在外打饼子,发家致富后,在太原、运城、县城买了房,定居在外面,多年都不相见。
文图/杨继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