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2-4 15:35:37

我家老院的红薯窖_散文_赵永刚


退休了,宅家的时日骤然变多,这些年,因工作需要在县里居住,但万荣南仁村的老家老院总在心头萦绕,这不,三伏天,县城因地势凹型,闷热的更厉害,决定和妻子回老家避暑。
老家的老院近一亩地的大小,分东西两院,西院五十年代的五间旧房因年久失修,墙裂瓦疏,透风漏雨,频临塌陷,零二年的时候,我们兄弟四人携手重建了小六间新房,东院的五面砖窑至今沒有收拾,北房里,兄弟几个搬了新家,不用的旧家俱堆满了屋子,院子里也因经常无人居住,杂草丛生,老家一直在心里,可此时看到眼前的情景,一股对家的歉疚感霎时略过心头……除草、打扫、清洗,看样子得三四天忙乎了!
除草间,忽然发现快被遗忘了的,我小时候家里挖的那口红薯窖,周边长满了齐腰高的艾叶,窖口不深处悬着丝丝缕缕偌大的蜘蛛网,旁边堆放的那块腐烂发霉的木质盖板和棱角分明的大石头仍依旧可见。
妻子是城里人,好奇地问我,当年咱家为什么要挖红薯窖?我说当时我们还小,不太懂,听母亲说,六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还是人民公社,大队为基础单位,生产队单独核算,生产队是个大家庭,每年除了按队里所辖户数和人口,上交“爱国粮”,卖足余粮后应酬各类开支,还要备足来年种子、牲畜口料等,剩下的余粮才能作为口粮分给农户养家户口,平安度日。那时候,田里化肥少地板薄,亩产量又低,队里不富裕,生产的小麦叫“细粮”,一年分到农户手里的仅七八十斤,每天合几两,家里人口多,单吃“细粮”,远远不够,粮食缺口很大,这就要用“粗粮”(谷子、玉米、大豆、红薯等)来填补。妻子又问,秋粮品种繁多,为何偏偏要种红薯?我回答说,别的秋粮不好存放,只有红薯易耕种,好管理,产量高,能储存。也是的,难怪当时为了保障口粮,常喊的口号就是“红薯下蛋,亩产超万”(斤),一季红薯半年粮,红薯是咱乡下人的“命”!
每年临近深秋,家里分的红薯堆的很多,红薯既怕热,又怕冻,既要防水,还要保温,母亲熬煎的快哭了,父亲在外工作,母亲一人带几个孩子在家,忙里又忙外,实在沒办法,挖窑储存红薯成了头等大事,这活儿自然而然地就落在我和大哥的身上。母亲根据家里的地形,把挖窖的位置选在东院南边离邻居二板家南墙的两米处,先用棍棒画好准确的位置,然后开始挖。红薯窖是上口小,越到下面略宽一些,直径大约六十公分,有五六米深,每隔三十公分两边有一行均匀的小角窝,方便人们上下脚踩、手攀沿之用,到红薯窖的底部,两边各有八十公分高,五十公分宽的窰门(就是人们常说的拐窑,为能多储存而用的),里面有高深约一米二三,宽八十公分,足足两平米的面积,在窖的底部和拐窑的底部铺上适量的沙土以备储存。
再说挖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个力气活,开始需一锨一锨地挖,挖到一定深度,需要用小鐝子刨,多余的土还要及时往出运,我俩白天上学,利用晚上或者是星期天,点上煤油马灯加班加点地挖,一般是我在下面挖,哥哥在上面用麻绳绑住桶板来回吊,拉的绳子约三十公分挽一个死疙瘩,这样有打结处不容易脱手,上上下下,循环往复,那时正处少年时代的我们,不知流了多少汗,磨破多少次手,不知母亲又搭手又照看了多少回!就这样用了大约一个月终于挖成了。
霜降后,正是红薯的收获季节,我和母亲把生产队分到的红薯运到窖边,精心挑选后才能下窖,挑出个头大的、完好的、外表光滑的放在一起;个头小的、碰损的、砍伤的、有斑点的放在另一处。整个红薯下窑后,母亲不放心还要下去检查一遍,每隔十天左右下窖查翻一次,发现有一点毛病的红薯都要及时取出来,免得一个老鼠坏一锅菜,记得母亲生活节俭,每次我们都吃的是切掉生腐后留下的半截红薯。
母亲常给我们做“红薯汤”,“红薯馍”,“烤红薯”,“蒸红薯”,“红薯片”享尽红薯的“美味”,也累了母亲那双勤劳的手。那时候肚子里虽“细粮”很少,但珍惜粮食艰苦朴素在心里已牢牢地扎根,特殊年代留下许多深深的记忆和难以忘却的温暖!
白驹过隙,岁月匆忙,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眼前的红薯窖显得既亲切又陌生!多少年没有这样和这口红薯窖近距离接触了!发自肺腑的感慨顿然萌生:
红薯窖是特殊年代农民智慧的结晶!红薯窖是特殊年代的历史印迹!红薯窖更承载着暖暖的亲情和伟大无私的母爱!
社会飞跃发展,新时代节奏之快,人们生活富裕,一年四季,新鲜蔬菜应有尽有,科学环保的存放蔬菜,自家挖的红薯窖早已随之搁浅消退,但那个时代的“红薯汤”、“红薯馍”、“红薯片”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口头禅还在民间流传,艰苦的岁月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珍惜粮食,当惜一粥一饭,以节约为荣,挥霍浪费可耻!习总书记的“粮”言,“粮”语,常记在心!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记着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和妻子目睹老院这口陈旧的红薯窖,往事一幕幕在脑海浮现,再回到现实的幸福生活中,心生无限感慨,不由得为它除去笼罩着的蜘蛛网;给它换上一块结实的盖板;给那块已用了很久又棱角分明的石头拂去上面的尘土……

作者简介:

赵永刚,1960年出生,万荣县西村乡南仁村人,1979年参加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一1983年山西省地质技术学校毕业,1983年调入稷山县水利局工作,1984年考入省电大党政干部专修班脱产学习二年,1987年任稷山县人大办副主任,教科文委主任,1997年任原路村乡乡长、书记。2001年任蔡村乡书记。2003年一2019年先后任稷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县长、政法委书记。2019年6调任市委政法委工作(正处级),2020年3月退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家老院的红薯窖_散文_赵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