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与教育
嘉靖二十五年(1546),杨博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巡抚甘肃。到任之后,积极改善甘肃地区的防务,主要作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重视屯田的开发。
二、修建、加固本地防御工事。
三、改善教育工作。
甘肃地区历史上曾经注重教化,“夫甘肃,《禹贡》雍州之域,汉五郡之故地也,明德硕望,代不乏人”。而杨博到任后发现该地教育水平落后,“本镇百八十年来,甲科不过一二人,乡科亦仅仅数人”。与甘肃相近的延绥和宁夏二镇“文雅蔚然,科第相望”,相比简直“天渊悬绝”。杨博对此感到痛心与不安。“学校荒废则教化陵夷,教化陵夷则风俗颓败,士纲人纪,因之弗振”。杨博在对甘肃的教育状况进行考察时发现该地的学生“大半皆句读不通之士”。究其原因乃“提学官经年不到,无所惩劝,以故狼狈至此极尔”。但是杨博认为责任不能全由提学官承担,提学官只有一人,而“八府三边皆其督理”;况且甘肃地处偏远“去陕西千余里”,而且战乱频仍,“警报时闻,动见阻隔”。所以提学官“即使精力有余,亦且不能遍历”。杨博认为造成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诸臣怠慢”,而是因为提学官的体制问题。
他通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认识到教育对于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性。对于改变这一状况,杨博认为增设guan员的建议可能会造成“官多民扰”,并不可取。杨博“臣尝会集官属、父老人等,遍加咨访”后,发现巡按御史可以担起提学官的职责。因为巡按御史每年巡视各地一次,地方教育情况也在考察范围内,只是因为“无进黜之权”,不能引起地方的重视。如果赋予他们相应的职权,则在不增加guan员数量的前提下完成提学官难以完成的工作。在学校的设置上参照辽东和内地的经验,“月考在教官,季考在府州县官,岁考在提学官,上下相承,体统不紊”。而因甘肃地区特殊情况,由巡按御史接替陕西提学副使的职权。
杨博着眼长远振兴教育以及发展,任甘肃巡抚期间的政略包括兴办教育、重修和新建书院。如肃州卫在嘉靖二十六年开设酒泉书院①,属于官办书院,即使两所书院与杨博没有直接关系,是当地guan员的行为,但事情发生在杨博甘肃任内,应与杨博重视教育的精神有关,是在杨博的肯定之下所开办。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教育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对甘肃地区的长治久安意义深远。
嘉靖二十九年杨博因母亲去世回乡丁忧,“西人拥道泣送,车不能行。”② 可见,杨博在该地区民众中建立了较高的威信。
永济人民亦不会忘记,杨博在家乡涑水河上建的“杨桥”,捐资复建“普救寺”舍利塔及新建“文昌祠”“桂籍阁”。嘉靖三十三年巡历蒲州,发俸重修儒学文庙、河中书院,倡扬儒学。
【注释】① 明·李应魁《肃镇华夷志》卷二 140页。② 张居正《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谥襄毅杨公墓志铭》卷十。其它所引见《杨襄毅公甘肃奏疏·边方学校十分废弛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