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河东地区农业畜牧业结构
根据考古材料提供的情况表明:新石器时代河东先民家养的动物主要有:牛、羊、猪、狗、鸡、蚕。1978年陶寺遗址发掘出土陶鸡一件,陶鸡虽残,颈部又有一咀状凸,头两侧为扁平耳,宽尾微上翘,背中部有小圆孔,下连一残筒状器,似器盘上装饰物。有关猪骨的发现在芮城西王村、夏县东下冯、襄汾陶寺遗址都有发现。例如:1978年秋至1980年底发掘陶寺墓地,有14座墓随葬猪的下颌骨,少则半个或一副,多的十多副,最多的一
个墓(M3084)埋30副以上(27)。
有关黄牛骨、羊骨的发现,在夏县东下冯遗址均有出土。
有关狗骨的发现,目前公布的河东地区的新石器考古材料中尚未见到。但新石器时代河东先民养狗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在河南庙底沟和陕西半坡遗址,以及河北磁山遗址中都发现了狗
的骨骸。学术界公认我国北方养狗至少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河东地区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狗的骨骸,是因为田野工作还做的不多。
1978年陶寺遗址发掘出土陶鸡
2020年,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联合发掘的夏县师村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6000年)聚落遗址,又出土了四枚石雕
蚕蛹。且形态逼真、造型精美。其雕刻原料,采用的是中条山地区常见的绿帘花岗岩。石雕呈黄褐色,伴有黑色斑点,通体螺旋状的横向弦纹,蚕蛹的头尾初现,给人以假乱真的错
觉。如果说,1926年李济“发现的是一个丝状的半个茧壳”,面临学者们仍将是半信半疑的态度,那么,如今,同样的考古发现又一次在夏县重演,世人将如何认识?师村石雕蚕蛹的出
土,不仅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1926年在夏县西阴遗址发掘的半个人工切割的炭化蚕茧提供了佐证,而且又在时间上推前了约500年。
1926年夏县西阴遗址出土的半个蚕茧标本
2020年山西夏县师村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石雕蚕蛹
纵观河东地区的农业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河东先民,不仅有了定居的村落,而且在村落附近刀耕火种,开垦了大片土地,地里不仅种植粟、黍、高粱、大豆、麻类作物,可能还有
蔬菜之类,同时房前屋后还栽桑植树。牛、羊、猪、狗、鸡、蚕也被人们饲养。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不仅脱皮,而且还有可能加工成浆成粉,甚至酿造成酒。
农业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部门,采集狩猎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到了辅助地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