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0-4 11:58:14

猗氏得益猗顿名_冯建国

如今的临猗县,是由临晋与猗氏两县合并而得名,据说猗氏县名与“布衣商圣”猗顿有关。因猗顿在此大畜牛羊致富名扬天下,刘汉建国置县,即以猗氏为其县名。猗顿原是春秋时鲁国的贫寒书生,听说西河一带美丽富饶,物产丰足。于是携妇将雏,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峨嵋岭逶迤,涑水河荡漾,确实是一个耕田植树、饲养畜牧的理想场所。而且不远处还坐落着天然的盐池(曾经称为猗氏盐池,)就在对泽附近(今王寮村西)定居下来。

初来乍到,猗顿没有资本购牛羊,又没有养殖经验,就决计以挖盐贩盐为生。但是由于大雨连绵,池中盐花不生,加之道路泥泞,挖盐贩盐业一时陷入窘境。就在他生计艰难之时,听到附近陶朱公(即范蠡)三致千金的消息,便赶到鸣条岗下的陶村,请教陶朱公致富方法。陶朱公坦诚地对猗顿说:“这一带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畜养牛羊的好地方。也可以开荒种地,栽桑养蚕,等盐业资源好转后,还可兼营盐业,这样既牧、既农、既商,很快就会富起来的。”

猗顿听了陶朱公的指点茅塞顿开,于是“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并且不断改进饲养方法,摸索出“乳母好,堪为种产者,因留之以为种。恶者还卖,不失本钱。生畜驹犊,还更买怀子孕者”的经验。他在养殖过程中不断淘劣换优,培育良种,因而在“一岁之中,牛、马、驴得两翻,羊得四倍”。经过十年苦心经营,峨嵋岭下牛羊成群,涑水河畔五谷丰登,猗顿也成了四方进宝、八处来财的大富翁。至今晋南黄牛仍名冠天下,为中国五大优种黄牛之一,与猗顿当年养殖有着密切的关系。

猗顿致富后,他又恢复了经营盐业,其经营范围“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到中条山,北至峨嵋岭”,广袤百余里。在经营过程中,他采用牲畜驮运池盐出去,连同牲畜一起卖掉的办法,再买幼畜回来,获取大量的利润。与此同时,他还经营珠宝玉,《淮南子·汜论训》说道:“玉工眩玉云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诸如结绿、玄黎等特别贵重的珠宝玉石,离开猗顿便不能进行交易。由于猗顿辛勤经营,畜牧规模日渐扩大,“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被后世称为“陶朱猗顿之富”,驰名于天下。

猗顿一介寒士,由畜牧起家,继而涉足盐业,再进而经营珠宝,通过多种经营,终成倾国巨富。《韩非子·解老篇》载:“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说明猗顿之富已超过陶朱公,并可与王势并提。猗顿富起来以后心系天下百姓,把优良种畜赠送给附近百姓,并将放牧经验编成《致富奇书》广为散发,引导大家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后世人们感其德,把他和范蠡尊称为我国商业之祖,商店门前经常可以看到悬挂“陶猗之富”匾额。猗顿为了感谢范蠡,在附近为之修坟建庙,即今太范村的来历。

猗顿以善为本,对周围人群一点也不吝啬,也从不恃财凌贫,而是能聚能散,大施赈舍。有一年猗氏境内大旱,方圆四周两年颗粒未收,人们缺粮少米难以度日。猗顿除了开仓周济周围的百姓外,还在这一带斩羊杀牛,开了许多“济贫店”和“舍饭店”,做的就是羊肉泡馍。如今王寮村还有一条“饭家巷”,据说就是2000多年前猗顿舍饭的地方。正是由于猗顿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的行为,吸引了许多穷苦人家都前来投奔,使这一片土地上人丁兴旺,渐渐兴盛起来,成为闻名遐迩的富饶之地。


猗顿死后,人们在王寮村修建庙宇,香火缭绕,供奉丰厚。传说安邑有一个青年人去西安城经商,途经猗顿庙时刚好夜幕降临,又偏逢秋雨连绵,便进入猗顿庙中暂且安歇。睡梦正酣,见一白须老人缓步入屋,给他指点经商之道。醒来后知道是猗顿显灵,便跪在猗顿像前许下自己的心愿。三年后,这位年轻人果然生意兴隆,金溢银满,成为一个富翁。于是整修猗顿坟墓,雕塑猗顿神像,头部为金,身段为银,祭品为玉石宝物,并请了一位王姓的人照管扫墓。王姓人娶妻生子,名字分别为王寮、王景、王鉴。兄弟三人长大后各自成家立业,子孙繁衍,便形成了现在的王寮村、王景村和王鉴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猗氏得益猗顿名_冯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