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5-1 10:00:26

春条斗方子

春条斗方子

过年春联自然少不了,上联、下联,再加一个俗称“脑儿”的横批就齐了,一家一户里里外外一副对联就能应付得了。以前要比这复杂一点,单说红纸上写毛笔大字四处张贴的,除了春联至少还有春条和斗方子。许多地方的人在贴春联的同时更喜欢贴春条。如今这种有字的红纸条已不常见了,至于斗方子也以对联代替了。

“春条”一词本指春日花木的枝条,宋代诗人杨备早有“春条拂岸柳如金,一鉴澄空照底深”之句。后来,百姓将一些相对随意随心的红纸条比喻为春条。春条可谓春联的姊妹。写春条用纸一般是从红纸的最长边裁下来的窄条,约三四指宽,小短条半尺上下,大长条三四尺长,上书吉祥话、顺口溜之类,内容皆为美好希冀与真挚祝福。春条可贴在院门口、堂屋外、轩厅堂榭、炕头等处,若是农家还要贴在牲口圈、水井边、影壁前、墙头上。天津人也讲究贴春条,马三立在《开粥厂》中说到年货时道:“挂钱一百张,街门对、屋门对、灶王对、横批、福字、春条全份……”天津等地过去的大宅门、老商铺更讲究贴春条,红纸手写外,有的还会采用木刻、烧瓷、织绣、砖雕等艺术形式制作春条。

春条大多四字,皆为吉祥语。比如:大吉大利、立春鸿禧、金玉满堂、抬头见喜、日进斗金、出入平安,等等。也有字儿多的,但基本上都是一句,如“宜入新春乐”“宜入新春万象新”“宜入新年春光好”等。我小时候在农村的春条写得朴实无华、心诚愿足,更接农家的地气。比如,屋内贴“身体健康”,屋外贴“春光满院”,粮囤上贴“余粮满囤”,井沿上贴“井底生泉”,猪羊圈墙上贴“猪羊满圈”“膘肥体壮”,鸡窝柴草边也贴一条“日日打鸣”“天天下蛋”,反正农民并不讲究工整词藻,合自己心愿就行。这几年不常回去看,不知道春条的词句有无更新,我倒是替他们拟了几条:生意兴隆、红果满枝、天天发快递、时时领红包。

斗方子也叫斗方,是春节贴在门上的一二尺见方的字画,贴时四个直角冲着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成棱形状张贴。民间常见的斗方子是“福”字,或是“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吉祥话的变体字。大多数代替春联的斗方子字数不比对联少,竖写“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没有横批,横竖就是方方正正一块纸四角占据四向,看上去倒也拙朴。小时候农村小门小户人家,梢门为单扇门,四下为土墙,能贴对联的地方只有大门,贴斗方子倒也符合实情。丁玲在抗战期间的山西见闻中也提到过年贴斗方子,写的是临汾一带农村简朴的年味中鲜红的一方斗方子于门上,哪怕再寒酸也少不得一张红纸写下心愿的斗方子,于清苦中见证山河破碎之下的些许人间温情。

斗方书法是传统书法的书写格式之一,作为书法作品斗方多以正方形的端庄样貌示人,不像春节斗方子那般活泼无邪。斗方作为书画有其专门的装裱要求,其创作发展变化、题款钤印追求同样也不断丰富着春节斗方子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随着现代家居生活和公共空间对斗方的需求日渐增加,为了适应现代节奏加快的创作心态、体现现代人文回归的创作追求,斗方书法正在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成为喜闻乐见的一种书画形式。如此,在满大街春联飙红的同时,我们有理由期待有更好更贴近时代的斗方子勇敢地站出来占得一席之地,为大年增色。

无论是春条,还是斗方子,相比于春联的“四平八稳”“端庄闺秀”,它们属于“快人快语”“野趣天成”。我以为相比于春联门神的整肃威仪,春条斗方子更像是我们先人发给自己和苍天的一条条短信和表情包,有一说一,是啥说啥,想一出是一出,把这一年来能想到的心愿,想实现的愿景,都一展无余。春条斗方子,于大年之中点缀的既是一份喜庆,也是我们年俗传统和精神世界独特的表现形式,可谓:春条一句明心志,斗方万幅见真情。

李耀岗/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条斗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