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唐代道教名山——中条山.五老峰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2-16 11: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道教名山——中条山.五老峰

——道教名山:中条山

    五老峰在方山东,去虞乡县西南十里。峭壁千寻,援铁而上。山有雷公洞,上洞在归云岩,下洞在北峰。有东西锦屏峰,峰阴有张果洞。……旁有龙井,相传唐玄宗时,遣玉真公主投金龙其中。

————《蒲州府志》卷之二,山川


    唐王朝特别重视的,是道教。这是因为他们姓李。

    因为道教的教祖老子,也姓李。

    老子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也叫老聃,曾任东周“守藏室史官”,是管理藏书的**。他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孔子曾专程去见他,向他请教
关于“礼”的问题。后来,周朝发生内乱,他也早有离开周朝的意思,就趁此机会辞了官,云游天下。过函谷关(在河南灵宝)时,关令伊喜知道他是个有思想学问的人,留他在关里著书。他
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告别了伊喜,出关而去,从此不知下落,从人间蒸发了。函谷关与蒲津关,都是古时的重要关隘,而且距离很近,相距不过一百多华里。那儿发生的事情,蒲津当
然是最快就领会了,于是蒲州地面很早就传播了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是他的惟一著作,也就是他的学说和理论。他说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
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道是在字面上很难说清楚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种说法说它是混沌天体及万物的本源,世间的一切是由它生成
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种说法说它是含有朴素辨证法的学说,是可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还有的说它是一种气功态,是古代高气功师用特异功能看到的宇宙现象的
文字叙述。它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他的学说,与庄子的学说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代的人就把他们的学说称之为老庄学说或老庄哲学。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这种学说逐渐成为
宗教,即为“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诸道经之首。道教成为大规模的宗教组织是在东汉,蜀地的东川、汉中一带,出现了以张道陵为天师的“五斗米教”,张道陵的孙子张鲁还在
这地方建立了一个宗教政权。后来曹操征讨汉中——就是从蒲州的对岸通过的,那时站在蒲州西门的城墙上,可以看见曹军浩浩荡荡的旌旗人马——张鲁投降了,道教的中心转移到江西龙虎
山。(当时刘备在成都。曹操得了张鲁的地盘——包括陇,甘肃,部下都建议攻打刘备,曹操见时机不成熟,也担心蜀道难行,就没有采纳下属的意见,还说下属们是“得陇望蜀”,是说他们吃
了碗里还瞅着锅里。得陇望蜀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从此后道教就发展壮大起来了。

    李唐王朝尊崇道教,说自己和道教始祖是同姓,李唐王朝就是天命所归,而李世民还是神仙下凡——据说是“紫微星”,紫微大帝,道教尊奉的重要神祗,排在后土之前——是“真命天子”。这
些当然是为了巩固政权的舆论宣传,他们正好利用了姓李的优势。朝廷采取了一系列优待道教的政策,道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高宗时期,武则天渐渐显示出特殊的政治才能,参与朝政,扫
除障碍,“政归中宫”,高宗时期的许多重要政绩如征服外夷、开拓疆土等等,都是她和皇帝共同决策而取得的。她封为皇后的第五年(显庆五年,660年)之后,高宗患病,目不能视,朝廷政
事实际上已由她决定。十多年后,她又“建言”十二策。“建言”其实是名义上的,表示高宗还是皇帝,实际上这是她提出的新的政策。这十二策中的第三策,是“以道德化天下”;第八策则是“王
公以降皆习《老子》。”《老子》成了那个时代的“干部必读”。把道德作为国家统一思想的意识形态,可见道教已提高到国家政治纲领的高度,就像我们现在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政治纲领一样。武则天的建言提出后,在国内外政治威望更加提高,朝野上下把她和高宗并称为“二圣”。在她执政时期,派人请中条山的道士张果
入朝,张果没有去,但中条山的道教影响因而加强了许多,规模也发展很快。玄宗时期更为崇道,追加老子太上老君的尊号,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亲自为《道德
经》作注。他与中条山的道家人物,联系也频繁和密切起来。

    道教尊道贵德,崇神敬仙。道家认为神是道气所化,仙是有资质的人修道而成。神仙神通广大,造福人间,人要敬奉礼拜。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紫微、后土、真武、文昌、东岳、关
帝……都是道家信仰的神祉。在蒲州,这些神仙都有相当规模的祭祀。蒲州城里有玉皇庙、真武庙、关帝庙、城隍庙、文昌阁;东岳大帝的祀庙是飞云楼,在汾阴(今万荣);吕祖的祀庙是永
乐宫,在永乐(今芮城),都是蒲州地境。而最繁盛的道教胜地,则是中条山五老峰。

    中条山是道教名山。道教追求洞天福地,是道家虚拟的仙境,都是选择景色秀丽的名山胜地,建造宫观,奉神修仙。道教名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十大洞天
有王屋山、青城山等,小洞天有泰山、衡山、华山、嵩山、峨嵋山、庐山等,而七十二福地则有中条山,与龙虎山、天柱山等等排列在一起。相传天柱山是第五十七福地,而我们中条山,是
第五十二福地,排在天柱山前头。

    中条山在道教中有这样高的地位,主要是有几位道教著名人物在山上修道。最有名的当是张果,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武则天时期,就知道张果在中条山五老峰,而且有几
百岁的年纪了。武则天就派人来召见,张果佯装死去,不赴朝。也许是则天皇后杀害忠臣太多,人神共怒;或许是她政治欲望过分迫切,颇不符合道教思想,张果不屑于见她?反正他没有
去。到了玄宗时期,朝野上下都知道张果有奇术道行,相州刺史韦济探听属实,上表奏闻,玄宗便遣使通事舍人裴晤迎之。见了张果,张果竟仆地死去,后又复苏,复苏后又死去。裴晤不敢
催逼,回朝报告给皇帝。玄宗皇帝又派了一个更大的**,中书舍人徐峤,赍奉玺书,态度很诚恳,仪式也很隆重,张果就到了朝廷,乘肩舆进入宫中。张果须发垂白,神气清矍,玄宗便肃
然起敬,就问他神仙法术。张果回答十分神秘玄妙,说主要是“息心养气”四字。皇帝把他安置在集贤院,张果累日辟谷,也不吃喝。进以美酒,喝得大醉,倒头就睡,一睡就是几天几夜。当
时有术士二人,一个是邢和璞,知人夭寿;一个是师夜光,能认识鬼物。皇帝让他们两个考察张果,也弄不清张果的来历。玄宗知道一种野生堇泡酒,极苦,就想试一下张果,就密使高力士
弄些堇酒来请张果饮。张果饮了三杯,精神一下颓唐了,说这不是好酒,就卧倒了。不一会,就见他的牙齿焦黄了。他让宫人给找来一个铁如意,将自己的牙齿打落,装进口袋中,又从口袋
中拿出药敷上,不到一个时辰,他的牙齿又生长出来,洁白灿然。张果回了集贤院,玄宗还是惊叹不已,产生了一个想法,要把御妹玉真公主嫁给张果。这话并没有说出口,张果却知道了,
对陪他回集贤院的秘书少监王回质、太常少卿萧莘说:“俗话说娶妇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们都说是喜事,我却很害怕。”两人正暗笑他出言不伦,来了宫人传达皇上御旨,正式宣布把公主
配给张果。张果坚决推辞:“皇上以为我是神仙,我其实不是。若以为我是世俗中人,也不必将公主配我。我从此要告辞,请转奏皇上。”玄宗见挽留不住,授予他一个银青光录大夫的名誉官
职,赐布帛三百匹,配两个服务员,把他送回五老峰。 不久张果就死了,传说他的尸体化解了,即升天了。这一段故事不是传说,是记入正史的,载于《新唐书》卷二百四,方技。有关的人
物,都是实有其人的。《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只是那时张果去了恒山,往来于汾晋间。“方士张果自言有神仙术,诳人云尧时为侍中,于今数千岁;多往来恒山中,则天以来,屡征不至。恒
州刺史韦济荐之,上遣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迎之。庚寅,至东都,肩舆入宫,恩礼甚厚。……张果固请归恒山,制以为银青光录大夫,号通玄先生,厚赐而遣之。后卒,好异者奏以为尸解,上
由是颇信神仙。”(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这是开元二十二年的事,只说了恒山,不详细和确切。《唐史演义》第四十六回《却隆恩张果老归山  开盛筵江梅妃献技》中,则记:“先是汾晋
间有一方士,须发垂白,神气清矍,常踟蹰道旁,能数日不食。自言姓张名果,生唐尧时,曾为侍中,嗣后隐居中条山上,约阅数千年。”传说就更多了,一说他是普通人,只是在中条山修道
而已。性格诙谐,喜说笑,尧时侍中云云,都是假托。他的原籍,则是蒲州张仙村(今临猗县)。这说法倒是很唯物主义。开元与天宝之间有一位诗人李颀(?-751年),常居长安,诗名颇
著,时人评论说他的送别诗刻画人物性格多传神之笔。他在长安听说了张果的事迹,就写了一首《赠张元素先生》:

    先生谷神者,甲子焉能计。

    自说轩辕时,于今几千岁。

    寓游城郭里,浪迹希夷际。

    应物云无心,逢时舟不系。

    霞食断火粒,野服兼荷制。

    白云净肌肤,青松养身世。

    ……

    诗后的原注,说:“元素即张果,曾隐中条。”

    张果的故事,《拍案惊奇》(明,凌蒙初)、《蒲州府志》、《虞乡县志》都还有余波:玄宗为留下张果,在长安为张果筑了一座道观,叫做栖霞观。张果回了中条山,玉真公主说既然皇
上说过把我配给张果,那我也就也得当道士。皇上只得由她,就住在栖霞观内。十年多后,于天宝三年,公主舍弃封号,要去中条山寻张果,也就在山中修道。皇上只好派人送她到中条山,
并派兵1800名,四山结寨护卫。到如今五老峰还有东寨子、西寨子、南寨子,北寨子的地名,就是当初护卫公主的兵士安营扎寨的地方。玉真公主修道的洞府,则在太乙峰北斗坪真人庵。当
时朝中公卿王妃常来探望,五老峰也“宛然瀛州地矣”,像海上仙山一样热闹。

    到了后世,人们才称张果为张果老,列为八仙之一。

    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优礼张果也罢,许配公主也罢,都是朝廷的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凝聚人心收拢民众的政治策略。对于稳定社会和
取得民众认同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贞观时期的天下大定和开元时期的盛世繁华,不能说没有唐朝成功的宗教政策的因素。同时,朝廷对于道教和儒教、佛教的崇尚也不能说完全是政治的原
因。在科学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人类和自然许多神秘现象无从解释,宗教就是一种解释的方法。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是真的相信这些宗教的学说,这些宗教的学说就成了一种文化,成了整个
文化的一部分。崇尚宗教,三教并尊,在唐代,在蒲州,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是得到很大发展和进步的。

    在中条山五老峰修道的另一位著名道教人物是吕岩。吕岩(798-?),字洞宾,蒲州永乐(今芮城县)人。永乐唐时属蒲州,解放以后还属永济,后来行政区划变更,归芮城。吕洞宾出
身唐朝官宦之家,祖父吕谓,曾任礼部侍郎;谓有四个儿子:温、恭、俭、让。他的父亲是吕让,曾任海州刺史。而他的大伯父吕温,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的那个吕温。他的祖父和李商隐一
样,陷入了“牛李党争”,他的政治前途就受到了影响。武宗时,连续两次考试不第,就断了功名之念,进入中条山修道。这时候武宗皇帝自己也醉心于符录(道家密藉)和炼丹,修筑道观,
宠信道士,后来到会昌五年(845年)干脆下令排佛,只尊道教,道教就更加兴盛起来。吕洞宾这时选择修道,可能有这样的时代背景。脱离**,潜心修道,他的思想一下从世俗进入清静世
界:

    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王侯。

    世间甲子管不得,壶里乾坤只自由。

    中条山下有一座灵显观,他曾在那儿流连,和那里的道人也有交往。他重视的是修道之人之间的交流,重视自身修炼,并不重视炼丹,表现了科学的修道思想。寄情山水,接近自然,才更
顺乎大道:

    素衣邱壑寄生涯,相近衡茅共几家。

    卧听松音临水石,坐看山色老烟霞。

    林中有鹤窥来客,岩畔无人见落花。

    但把琴书消息过,不须炉里炼丹砂。

                    ——《题灵显观》

    吕洞宾修道的地方是五老峰的九峰山,有九个洞府,幽径连通,行走如同平地,时人疑为在半山上腾云驾雾。他在山上苦修十八年,自号纯阳子,终成正果,得道飞升。他修道的洞府后来
被人们称为纯阳观,后又改为纯阳宫,即上纯阳宫,具相当规模,直到1944年才被侵华日军烧毁。如今在原址还可看到吕洞宾石像、宫中道人使用的积水潭和石臼等。吕洞宾后来被尊为全真
教派的祖师,也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与上纯阳宫一脉相连的是下纯阳宫,即永乐宫。永乐宫现在芮城县境内,壁画是道教之最,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时在五老峰修道的著名道家人物还有阎采、罗通微、王颜等,地方史志上有记载,五老峰也有他们留下的遗迹。其中王颜曾任虢州刺史,在峰下“道静院”归隐修道。他是李商隐的朋友,
李商隐为他写过一首诗,名《题道静院》:

    紫府丹成化鹤群,青松手植变龙文。

    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

    独坐遗芳成故事,蹇惟旧貌似元君。

    自怜筑室灵山下,徒望朝岗与夕曛。

    李商隐就在中条山南麓隐居,在那里写了许多诗作。他也经常过山北麓来游览访友,都要写诗,为蒲州文化增色不少。像这位王颜,要不是李商隐为他写诗,他就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现在就很难知道他是何许人了。诗文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可见一斑。而蒲州许多历史事实和文化遗迹,都是通过诗文记录下来的。

    儒教追求忠君为民,佛教追求极乐世界,而道教追求的是成神成仙。我们民间文化中的神仙,几乎都是道教尊崇的神。修炼得道,羽化成仙,就是他们的最高境界。看起来似乎很迷信,实
际上是把种种自然力量和人文力量的神格化。道教主张柔弱、不争、谦下、愚鲁,教人无为、无我、退后、清虚、自然……这种思想看起来也很难让人接受,实际上是一种大智慧。一般人只能
看到事物的外表,道家却注重内涵;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道家却深入到事物的反面。道家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文化的深度和韧性。如果说儒家的精神实质主要是修
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积极进取;而道家的精神实质则正好相反,是顺其自然,不强求和力争。儒教和道教都是“国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它们正好
相辅相成,内容互补。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竞争激烈、物欲泛滥、资源浪费、环境恶化,道家思想应该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科学发达,经济繁荣,物资充裕的社会,
人们不但不感到满足,反而觉得精神空虚,心态浮躁,心理失衡,充满了危机感。道家反对无止境追求物欲满足,讲求精神的提升,讲求“天人合一”,这是化解种种危机的灵丹妙药。现在党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等一系列主张和方针,都可以看出对传统文化道家思想的合理吸收和科学理解。

    由此,我们对鲁迅说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才能有所理解和认识。

    由此,我们才知道,道教的真谛,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文化,与迷信无关。
191784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